牙齒是人體最重要的器官之一,也是人體健康的重要標志。中醫學以為,“齒為骨之余”,即齒與骨同出一源,故牙齒亦為腎中精氣所充。正如《雜病源流犀燭?口齒唇舌病源流》中說:“齒者,腎之標,骨之本也。”葉天士在《溫熱論》中也明確指出:“齒為腎之余,齦為胃之絡。”
正由于牙齒與腎以及骨骼有著緊密的關系,視養腎。假如腎精不足,骨髓空虛,骨骼失養,見發育遲緩,骨軟無力,泛起五遲(立遲、行遲、語遲、發遲、齒遲)、五軟(頭頂軟、口軟、手軟、足軟、幾肉軟)。其中五遲便包括齒遲,即生牙過晚。
就兒童的身體發育來看,女孩子是7歲就開始“發長齒更”,而男孩子要到8歲才出現這樣的現象。到8歲以后,男孩子的乳牙開始脫落,換成新牙。但是,有些腎氣比較弱的孩子,乳牙有時候就換不全,有些該掉的牙沒掉,這是腎氣或者腎的精血不足的表現。因此,這個時候適當補腎氣,有利于孩子固齒長身體。
所以,中醫認為護齒就要養腎精。先天稟賦充足,后天又加以養腎精,則齒白而固,不易脫落和生牙病。養腎方法呢?中藥里歸腎經的一些藥物,如具有補腎壯陽作用的性較溫和的補骨脂、菟絲子、冬蟲夏草、杜仲、續斷等,有滋陰補腎作用的枸杞、石斛、墨旱蓮、女貞子、龜甲、鱉甲等,都可以根據個人的體質情況應用。還有一些食品也具有補益腎精作用,如黑芝麻、桑甚、瘦豬肉、山藥、花生等。
此外,三餐飯后,上下叩齒36次,亦能固腎健脾,匡助消化。另外,小便時要教給孩子咬前牙,大便時咬后牙,均閉口勿言,也是養腎固齒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