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老了,耳背了,牙齒不好使了。牙不好就吃不好,吃不好身體自然好不了。耳背了,不僅失去了音樂等視聽享受的樂趣,同時,也成了親人之間交流的阻礙。就日常生活而言,如何不吃藥調理好身體呢?這里推薦以下方法:
1?拉耳保健法
中醫認為:人體的先天之本在于腎,而腎氣的強健與雙耳息息相關。“腎氣通于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如果腎精不足,貝噲出現耳鳴、聽力減退等癥。
具體方法:右手繞過頭頂向上拉左耳14下,再用左手拉右耳14To如同時再輔以按、摩、搓、揉、點、捏等方法,貝I〕效果更佳。臨床實踐證明,由于耳朵上的不同部位及穴位與體內五臟六腑等器官以及十二經脈、三百六十五絡都有密不可分的內在聯系,如果長期堅持,堅持叩齒一個月,就能收到激發正氣、疏通經脈、加速循環、調理臟腑以達到補益腎元、扶正祛邪的作用。
2.叩齒咽津法
據唐代孫思邈《千金要方》記載,三國時期有位老人叫皇甫隆,“年出百歲而體力不衰,耳目聰明,顏色和悅”。曹操親自前去請教其長壽秘訣,皇甫隆告訴他:“人當朝朝服食玉泉。琢齒,使人丁壯、有顏色,去三蟲而堅齒。”經常叩齒咽津,可起到強腎固精、平衡陰陽、活血明目、養神益氣等作用。
現代醫學亦證實叩齒能有效地增強牙周組織纖維、組織結構的堅韌和整個牙周組織的血液循環,改善其營養狀態和增強抗病能力,提高防犒功能,而唾液分泌增加同樣具有清潔口腔、固護牙齒,且能幫助消化、增強機體免疫力的功效。
具體做法:晨起漱口后,不拘坐臥,寧神閉口,先叩齒36次,再用舌在口腔中上下運轉(謂之“赤龍攪海”),左右各18次,此時口中津液漸多,便可含唾液作漱口狀36次,漱津后,將津液分次緩緩下咽,咽時要“用意精猛,令津與氣谷谷然有聲”,并以意念送入丹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