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水療對身體的影響:
- 對皮膚的作用
進行各種水療法時,水首先在皮膚產生作用,皮膚里有各種周圍神經末梢和豐富的血管網,故水療的程度、機械及化學刺激因素除刺激局部皮膚外,還可以反射性地引起偏遠部位器官發生各種不同反應。如熱水坐浴可引起盆腔內充血,手浴能影響胸腔臟器,足浴能影響腦部血液循環等。
(1)冷刺激。
若全身受冷水刺激,特別是水溫與皮膚溫度相差較大時.會出現下列變化:皮膚血管收縮,皮膚呈蒼白色,并出現雞皮疙瘩(立毛肌收縮),此時皮膚是冷的;與此同114,心臟輸出量增加,血壓會短暫,性地升高。此為反應第一期。皮膚血管短暫(約1分鐘)收縮后,表現為主動性充血,患者可能會有很舒適的溫熱感。此為反應第二期。
如冷刺激仍持續下去,則進入第三期。此時血管持續擴張,但血管的張力因神經調節疲勞而下降,主動性充血變為被動性充血,血管中的血流變慢,繼之血管神經麻痹,局部呈瘀血現象,皮膚變為紫紅色或紫藍色,若再繼續則會發生凍傷。
(2)熱刺激。
溫、熱水刺激時,首先也會引起短暫血管收縮致皮膚蒼白,但其反應較弱,反應的持續時間也較冷刺激短,隨后再進入第二期——主動充血期。表現為周圍血管擴張.皮膚血液增加,皮膚溫度上升,增加排汗。第二期反應的持續時間及強度也不如冷刺激強,可能因熱使血管張力變弱之故。如持續刺激時,則主動引起燙傷。水溫感覺不太熱時對血管無明顯的刺激作用,但能使身體儲藏熱能。
- 對神經系統的作用
皮膚有豐富的感受器,冷熱刺激后,由向心神經傳導到中樞神經而引起各系統的
反應。由于溫熱刺激在大腦皮層可引起抑制過程,故進行溫水或不感溫水全身浸浴時有鎮靜作用,治療后欲睡。短時間的熱水浴(40七,1~2分鐘)可致興奮,但長時間的熱水浴,則可能導致疲勞、軟弱、欲睡。
冷刺激亦有興奮作用,如民間常用冷水噴頭臉部以幫助昏迷者蘇醒。短時間的冷療法還可提高交感神經的緊張度.發揮強身作用。冷刺激能鍛煉周圍神經系統的功能,長時間則會使神經系統的興奮性降低,因此,可用冷凍進行麻痹或使炎癥部位疼痛減弱,即有鎮痛作用。不感溫對皮膚刺激性非常小。不感溫浸浴能使從周圍到大腦皮層的沖動減少,因此,可減輕中樞神經系統的負擔,使其得到休息,從而增強其抑制過程,起鎮靜作用。
- 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
水療對心血管系統的作用與水溫、治療時間、部位及刺激強度有密切關系。心臟局部冷敷時,能使心臟收縮次數減少,但收縮力加強,脈搏有力,血壓下降。心臟部熱敷時,使心搏加速,在適當情況下也可能增加心肌張力,但如溫度超過39七或治療時間過長時,心臟張力即行減低。
當室上性心動過速時,心臟局部冷敷可獲良好效果。但若是心臟本身疾病如心肌炎、內膜炎所致的心搏增快,貝“須長時間的局部冷敷,每日2~3次,每次2~3小時,可使心臟本身溫度降低而使心搏次數減少。
作全身冷水浴時,因初期血管收縮,可增強心臟工作,心搏加速,血壓上升;但不久則血管擴張,故減輕了心臟負荷,血壓下降,心搏變慢,由于舒張期的延長,故心臟能獲得更好的休息。
溫度用4()七以上的水浴時,血管會短暫收縮,血壓上升,之后則血管擴張,血壓稍下降。但隨即又出現第二次上升,這可能是由于心臟收縮力量的增強而引起,因心搏加速,心臟輸出的血量增加。由于心搏加速時,舒張期就變短,因而能使心臟疲乏,故40弋以上的熱水浴會增加心臟負擔。溫度感覺不太熱時對心臟的影響不大。
- 對肌肉的作用
在短促的寒冷作用下,肌肉緊張度增高,增加肌肉力量,減少疲勞,尤其伴隨有機械刺激時更明顯。但長時間治療時,則會使組織內的溫度降低,肌肉變僵直,使運動發生困難。短時間的溫水浴能提高肌肉的工作能力及減輕疲勞,較長時間的溫水浴
會減低肌肉張力,減輕疼痛和痙攣,故常配合按摩及體療,對治療關節疾病有良好效果。冷刺激可弓I起平滑肌收縮,而熱刺激可使收縮的平滑肌舒展,此種現象以腸的平滑肌為最明顯,如冷可使腸蠕動顯著增加,而熱則可減緩或解除痙攣。故胃部及腸部受涼而疼痛時,熱敷可以使疼痛緩解。
- 對新陳代謝的作用
在水療作用下,代謝過程加強,低溫水療時更是如此。低溫水療主要作用于脂肪代謝,過熱或過冷水療時,可使蛋白質代謝增高,但作用停止后即可恢復。
- 對排泄功能的作用
在熱作用下,汗腺分泌加強,汗液大量排出,使血液濃縮,組織內的水分進入血管,故可促使滲出液的吸收,許多有害代謝產物及毒素隨汗液排出。但大量出汗則可使氯化鈉大量損失,身體有衰弱感。因此,水療時應注意患者排汗的情況,因為在熱作用下,有時汗液分泌可達1?2公升或更多,這時應及時補充水分,并注意補充鈉。
無論在局部或全身應用溫度刺激,腎臟血管均隨皮膚血管的擴張而擴張,發生主動性充血,故尿量增加。但長時間進行熱治療時,由于出汗多,尿量反而減少。在冷治療下,初期因血管口徑變小而尿少,隨后血管擴張,故尿又增多。長時間的溫水或平溫水(1-2小時)浸浴,使腎血管擴張,有利尿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