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季熱是嬰幼兒時期的一種特有疾病。主要發生于3歲以下的嬰幼兒,發病季節多集中在6?8月。臨床以嬰幼兒隨著夏季氣溫升高持續發熱不退、口渴、多飲、多尿、汗閉或少汗為主要表現。中醫認為是因為小兒臟腑嬌嫩,陰陽稚弱,機體調節未臻完善,兼之先天稟賦不足或病后虛弱,患兒不能耐受外界酷暑的熏蒸,暑邪乘虛侵襲而發病。采用具有清暑退熱作用的藥物進行擦浴或沐浴,能有效透散暑邪而退熱。
小兒藥浴配方:
- 方一
材料:青蒿5()克,香蕭50克,蟬蛻20克。
制法:將青蒿、香舊、蟬蛻置于鍋中,加水3000毫升,煮沸5分鐘,去渣,待藥液適溫后為幼兒沐浴,每日1次。
效用:解暑退熱。
- 方二
材料:連翹、黃苓、蕾香、羌活、葛根、鉤藤各15克,蒲公英、生石膏各50克,
大黃1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研成極細末,分裝于小
瓶中,每瓶凈重5克,備用。洗浴時,1周歲患兒每次用1瓶,按年齡酌量增減。將藥末煎煮或用開水沖至300~500毫升,再加水至適溫洗浴。
每次15?20分鐘,每日兩次。
效用:清熱解表,通腑除熱。主治小兒高熱。
- 方三
材料:冰片適量。
制法:將冰片研成細末,加入3?4倍蒸憾水調勻,再用消毒紗布蘸藥液擦浴全身皮膚、頸部、肺部、腹股溝、月國窩、肘窩等部表淺大血管處,以擦至皮膚微紅為度。每日1次。
效用:芳香通絡,解毒退熱。主治小兒高熱。一般用藥1次,最多兩次即熱退而安。
4?方四
材料:柴胡、荊芥、紫蘇、薄荷各20?5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以熱開水兩升沖泡20分鐘,或煎煮5分鐘,去渣。將藥液用毛巾蘸之反復擦洗全身,每次洗15?20分鐘。
效用:主治小兒外感高熱不退。
5.方五
材料:香舊、蕾香、紫蘇各15克,薄荷、荊芥、葛根、甘草各10克,黃連9克。制法:先將上述藥物加水500毫升以上,放入容器中浸泡60分鐘,再加溫煎沸離火,去渣取液,然后將藥液放入浴盆中,待液溫降至35七以下時,給患兒全身洗浴。每日1?2次。
效用:清熱解暑,芳香彳七濕。主治小兒暑熱。
- 方六
材料:金銀花、黃苓、連翹、葛根、羌活、蕾香、防風、鉤藤各15克,蒲公英、生石膏各30克,大黃10克。
制法:將上述藥物研成粗末,混勻,按每周歲取5克藥粉,加水浸泡煎沸25分鐘,濾取500毫升藥汁,加水調節溫度,趁熱度合適洗浴,每次15?20分鐘,每日兩次。
效用:清熱解毒,解暑退熱,勝濕止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