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常人們認為缺血性心臟病與遺傳有直接的關系,而有一些實驗表明,人們從飲食中攝入的各種微量元素的影響更為重要。英國和威爾士的調查顯示,飲食中鈣和鎂的攝入量與心腦血管疾病具有負相關關系,特別是鈣和鎂的比例。
典型食譜中規定每日的營養攝入中鈣和鎂的含量要占80%以上。人體每日從食物中攝取大約30%的鈣和35%的鎂,從水中攝取的鈣和鎂占總量的5%?20%。
從1957年以來,全世界有超過80個流行病理學研究公開報道,水的硬度可以降低心血管疾病死亡的風險。大部分報道中發現,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和增加的水硬度之間存在負相關關系。另外,一些流行性病學的調查顯示,盡管水源地或水中礦物鹽的含量不同,只要長期飲用優質礦泉水,對健康都是非常有益的。特別是每天飲用適宜硬度的水可以滿足人體每日鈣和鎂的需要。在世界范圍內,人們鈣、鎂的攝入量普遍不足。水中的鈣和鎂是最好的補充劑,同時硬水可以降低在烹飪食物中其他營養物質的流失。
從營養的角度看,水也是最好的補充鈣和鎂的物質。美國對于鈣的每日攝入推薦量30?50歲的女性為1000毫克/天。美國人近年來鈣的攝入量逐漸增加,在1977—1978年為743毫克/天,而到了1995年則增加到了813毫克/天,即便如此,
人均每日攝入的鈣量依然低于每日營養物質推薦量。水是一個很好的鈣的補充劑,特別是在2006年WHO舉辦的年會上,有些營養學家推薦人們要多飲用高鈣水。
我國膳食指南中規定,每日每人鈣的攝入量為800毫克。根據中國膳食調查,中國人每日鈣的攝入量平均為380毫克,遠低于每日膳食指南的要求。以北京自來水為例,水中鈣含量為50毫克/升,如果每日飲用2升自來水,就可以補充100毫克的鈣。有些中國人不習慣喝牛奶,還有那些乳糖不耐癥不能喝牛奶的人,可以用飲水的方式補充機體所需要的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