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二次污染?可能導致飲用水二次污染的因素很多,例如,輸送環節、貯存環節及用水環節等。二次供水是發生二次污染的重要環節。另外,在原水進入凈水廠后,也有可能受到凈化過程中各環節的另類污染。
1?輸水環節的二次污染
輸配水管道引起二次污染的概率比較高。管道內的腐蝕、沉淀及黏垢是造成管內
二次污染的原因之一。而造成輸配水管道內產生腐蝕、沉淀及黏垢的主要原因是出廠水水質的不穩定。
當出廠水pH偏低時容易造成鐵質管道以及混凝土襯里的腐蝕。鐵質管道發生腐蝕,可以引發水中鐵的增高。出廠水pH偏高容易造成管道中結垢,結垢剝落或再次腐蝕后可造成二次污染。
當出廠水溶解氧較高或水中消毒劑較高時,二價的鐵、猛離子被氧化,形成不溶性物質沉積并在管道內形成管垢。如果出廠水溶解氧變低或消毒劑余量過低,形成還原環境,原本不溶的高價鐵、饒可還原為二價的鐵猛重新溶出,導致水的色度和濁度增加。
當出廠水中的消毒劑余量過低時,細菌可能在管道中滋生,并帶來四個方面的問題。一是容易引發水致傳染病的爆發;二是導致鐵質管道腐蝕;三是致使水的濁度和色度增高;四是形成黏垢導致管道阻力增大。
此外,質量低劣的塑料管道中的添加劑可以緩慢而持續地溶入水中;玻璃鋼管道破損時玻璃纖維粉末可能進入水中;管道事故時污染物可能進入管道。這些都是引起二次污染的重要原因。
此外,用水量變化過大,管網設計不合理,末端管徑過大也會引起二次污染。因為用水低峰時管道內流速極低,甚至長期停滯,水質必然下降。
- 貯存環節的二次污染
配水系統中的水塔和高位水池,一般不設消毒設施,管理措施也很薄弱,是自來水二次污染最重要的安全隱患。
- 管理不善,貯水設備長期不維修,不清掃消毒,水質勢必會逐步惡化。根據有關單位的調查,凡是未清洗消毒的水箱其水質常規4項指標(余氯、渾濁度、細菌總數、總大腸菌群洽格率低于10%;個別水箱中亞硝酸鹽氮的含量高達48毫克/升;有的水箱由于表面涂料質量較差,使水中酚類物超標。每年清洗消毒一次,在清洗消毒周期內采集水樣化驗,常規4項指標都合格的合格率不足30%o
- 金屬貯水設備一般都要涂刷內外防腐層,普通的防銹漆附著力差,一定時間后會脫落,影響水質,同時失去對金屬壁腐蝕保護作用。有些防銹漆也有滲出物會影響水質。
- 貯水設備的結構不合理,進出水管的位置不合適,往往造成池內的短流和出現死水區,進而導致水質惡化。
(4)貯水設備容積過大,7K在設備中停留時間過長也會影響水質。
(5)貯水設備位置選擇不合適,通氣孔無防污染措施,入孔蓋板密封不嚴密,埋地設備無防滲漏措施等造成外界的污染物進入設備,造成嚴重的二次污染。
- 用水環節的二次污染
(1)二次供水設施管理。當對其管理不善時,最有可能引發二次污染。二次供水設施是指集中式供水的用戶,因水壓不能滿足使用要求而建立的貯存、加壓等供水設施。大部分二次供水設施都存在嚴重的污染問題。建筑物的屋頂水箱長期不清洗消毒,檢修孔密封不嚴,蓄水池與排污管道或污水池距離過近,蓄水池的通氣口和溢水口缺少防護,都是二次污染隱患。
(2)家用凈水器。目前市場上使用最廣泛的低端家用凈水器中,過濾材料大多數都為KDF(銅鋅合劑)和活性炭。特別是活性炭在吸附了大量的有機物后,很容易成為細菌滋生的溫床,導致凈水器在使用后期水質急劇惡化。日本的一項研究表明,使用活性炭的凈水器在運行的第二天即能檢測出微生物,當運行到第28天時,每毫升水中細菌數量竟達到12萬個,遠遠超過了飲用水的安全范圍。細菌可以導致凈水器中產生硝化和反硝化反應,如不及時對凈水器進行清洗或更換濾芯,凈水器中亞硝酸鹽的含量可以高于自來水7倍以上,而亞硝酸鹽也是導致人類患癌癥的“殺手”之一。同時,一般家用凈水器隨著使用時間的增加,其吸附有害物質的能力也在下降,當岀水量超過凈水器的額定凈水量后,水中的這些物質不但不會被吸附,還會從濾芯中被釋放到水中。
(3)家用飲水機。飲水機的二次污染越來越引起人們的重視。據檢測資料,在正常使用的情況下,飲水機冷水端流出的桶裝飲用水細菌總數、霉菌和酵母菌以及大腸菌群均嚴重超標,細菌總數超標率為88.9%,大腸菌群超標率為35.6%,霉菌和酵母菌超標率為71.1%o所有水樣細菌總數平均為999個/毫升,最高達到2300個/毫升。正在使用中的飲水機內膽及其頸部采集的所有樣品細菌總數全部不合格。桶口和桶頸部的霉菌、酵母菌檢出率為100%,內膽霉菌檢出率高達97.8%,大腸菌群在內膽和桶口桶頸處檢出率分別為57.8%和56.7%o
檢測結果進一步表明,飲水機冷水端流出的飲用水及其配套裝具污染嚴重,所調查的飲用水及其用具微生物指標均超過國家標準1()倍。由于內膽及桶口處長期不清洗消毒,以致微生物大量繁殖,造成本來出廠合格的飲用水被二次污染。與桶中的礦泉水相比,經飲水機處理后水中的菌落總數明顯增加。
據了解,飲水機內裝有一冷一熱兩個水膽,這兩個水膽還起到沉淀水中雜質的作用。人們通常在桶裝水喝完之后,重新換上一桶就了事,卻忽視了桶裝水機內膽還有
約1000毫升的水,久而久之這里就成了細菌生長的溫床,造成飲用水的二次污染。
據報道,通過調查問卷了解到,在被調查的用戶中,使用飲水機時間最長達5年者,對使用方面的衛生常識也知之甚少,大多數用戶根本不知道應該定期清洗消毒飲水機,也不知道如何操作。更讓人擔憂的是,每年夏秋季許多人長期直接飲用冷水端的水。調查中一些用戶反映,平時常有腹瀉、腹脹、腹痛等不適癥狀,似應與此有關。
疾控專家指出,飲水機致菌的原因主要有7個:①長期不對飲水機進行消毒;②換水造成進水口與空氣接觸;③存放空間狹小或不潔,空氣不對流,地毯不常消毒;④氣溫不適當,飲水機置于陰冷潮濕或陽光直射處易導致細菌繁殖;⑤飲用水質不潔;⑥飲水機保養不夠好,密封性差造成細菌入侵;⑦水膽存水過多而長期不飲用。
- 凈水環節的二次污染
(1)藥劑。在水質凈化過程中使用的各種藥劑,如絮凝劑、消毒劑、吸附劑、軟化劑、氧化劑、各種濾料,等等,如果產品質量不高,或在貯存運輸過程中受到污染,有可能導致凈水過程中的污染。即便是質量合格的藥劑,也可能產生污染。例如,加氯消毒可產生具有“三致”作用的消毒副產物,使用鋁鹽絮凝劑導致成品水中鋁離子含量增加,等等。
(2)設備。凈水過程使用的各種設備也可能引起
污染。例如,設備潤滑油、冷卻液的泄漏,設備的腐蝕,等等。
(3)構筑物。在凈水過程中使用大量的各類混凝土構筑物。如果原水的pH低于7,可能導致混凝土的腐蝕,混凝土中的元素會進入水中,引起污染。
(4)自然因素。凈水廠的絮凝池、沉淀池大多數為敞開的水池。飛鳥、老鼠以及在大氣環境污染嚴重的地區的降雨、降雪、揚塵等自然因素都可能使污染物再次進入水中,造成污染。此外,存放成品水的清水池通風管、溢水口也最容易發生污染。
(5)管理因素。管理不到位,不經常清洗加藥設施和清水池,不能保持凈水車間的衛生狀況,生產區保安制度不嚴等管理因素也可能導致水的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