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飲水小知識:
1?飲水最適宜的水溫
要喝到舒爽可口的水,選擇好水很重要,但選擇適宜的飲水溫度也很重要。研究表明,讓人喝起來感覺舒爽的水溫一般在5七~12七。夏天氣溫較高,飲水時水溫可較此稍低些;冬天氣溫較低,飲水時水溫可較此稍高些。硬度高的水含鎂、鈣較多,飲用時應溫度稍高些,若水溫太彳氐苦味較重。飲用含有碳酸氣的水,應水溫低一些,低溫飲用才能充分感受到碳酸的味道;溫度高時碳酸氣易揮發,水中濃度降低。研究還表明,甜、苦、咸、酸等味道與溫度有非常密切的關系,溫度不同,人的味道感覺不同。人在品嘗接近體溫(36P)的食物最容易感覺到甜味,高于或低于36弋對甜的感覺就遲鈍得多。咸味與苦味溫度越低感覺越強烈。酸味的味覺與溫度的變化不太明顯,但如果甜、苦、咸味覺發生了變化,酸味的感覺程度也會有所不同。一般來說,水的味道有甜、苦之分,飲水時若具有甜味的感覺,應選擇36七上下的水溫比較好。
- 飯前、飯后不要大量飲水
吃飯前或吃飯后不能喝太多的水,此時喝水多了一是影響消化功能;二是增加心臟和腎臟的額外負擔。大家都知道,食物的消化吸收必須依靠胃酸、膽汁和淀粉酶、蛋白酶、脂肪酶等各種酶類。而這些消化液需要在適宜的濃度下才能發揮作用。如果在吃飯前大量飲水,會影響食欲,稀釋了胃酸、膽汁及消化酶的濃度,從而減少各種營養素的吸收。如果在飯后大量飲水,因為食物占據了胃的大部分空間,再加上過多的水,不僅影響胃的攪拌功能,產生胃脹不適等癥狀;而且沖淡了胃液,使消化液的殺菌能力大大降低,不僅增加了胃、心臟、腎臟的負擔;若日積月累,還可能引起消化功能不良、慢性胃炎、食管炎等消化系統疾病。
科學的做法是飯前一小時內空腹喝水,也可在飯前適量喝些湯。常言道:“飯前先喝泳勝過良藥方。”因為飯前喝水或喝泳等于給口腔、食管、胃這段消化道加點“潤滑劑”,既能防止干硬食物對消化道黏膜的損傷,又可提高食欲和刺激消化液的分泌,還能補充維生素等營養,因為湯中多半含有大量的B族維生素、維生素C和礦物質等。營養學專家認為,飯前養成喝點水或湯的習慣,不僅能維護消化道的健康功能狀態,而且還能預防食管炎、胃炎、膽囊炎等消化道疾病的發生。
- 睡前、起床后要喝水
無論是實踐經驗還是專門研究,睡前30分鐘及早晨起床后喝杯水,對人體保健防病有很重要的意義,特別是對于中老年人更為重要。但是這點卻易被人們忽視,在此提醒大家要養成睡前、起床后及時喝水的好習慣。其補水的意義概括起來有以下三個方面。
(1)補充夜間睡眠時丟失的水分。夜間人睡覺了,但人體水與的蒸發排泄卻并未休止。據計算,呼吸排出、皮膚蒸發、尿液排泄總計約1000毫升。若是在冬季,由于夜間時間長,再加上使用了暖氣、空調、
- 可有效降低血液黏稠度。由于夜間人體處于較長時段的休息狀態,代謝減慢,心率降低,血流變緩,再加上失水、夜尿增多等因素,導致血液變稠,黏度增高,這對中老年人是個危險的信號。
凌晨的2?4點間,是急性心腦血管疾病的高發時段,故又稱之為“魔鬼時間”。據統計,缺血性腦梗死半數以上發生在夜間,其中很多發生在天亮快起床前或剛剛起床后;心肌梗死還常發生在起床后的兩三小時之內。其原因一是夜間缺水引起血液黏稠,血小板活性增高,易產生血栓;二是晨起后因血液濃縮,生理性血壓增高,動脈內的板塊易松動脫落,容易誘發急性心肌梗死。若能于每晚睡前及半夜和起床后飲一杯溫開水,可使血液黏度大大地降低,有效預防和減少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生。
- 洗澡前后要補水
洗澡通常是指為洗滌凈身而常用的淋浴、盆浴、池浴等,或為強身健體而在江河湖海中的游泳鍛煉。也許有人會有這樣的疑問:洗澡時密切與水接觸,還需要補水嗎?這個問題的答案是明確的,洗澡前后需要補水。其原因有以下三點。
(1)淋浴、盆浴、池浴等浴療通常都在室內進行,浴療時一是大多數人采用高于體溫的水溫;二是浴室內的室溫也高于氣溫,二者的聯合作用可使浴者呼吸加快,出汗增多。因此浴療過程中人體失水較平時反而增加。
(2)浴療時體位不斷地發生變換,時而站立或下蹲,時而平臥或側臥。體位的變換伴隨著體液的轉移和分布,此時若體內缺水,或有效血容量不足,血液濃縮,可產生頭暈、頭昏、心跳加快、血壓升高或降{氐等,甚至誘發心腦血管疾病。
(3)洗澡時人體活動量加大,尤其是在江、湖、海游泳鍛煉者,運動量大增,浴者的物質代謝增加,氣體交換加快,體內代謝廢物增多。若體內水分不足,體內的代謝廢物不能及時排出,長時累積后,將對機體產生危害作用。所以,洗澡前后應及時補水,以使體內代謝廢物及時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