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草綱目對金銀花的記載:明代李時珍的巨著《本草綱目》中把忍冬(金銀花)列入草部第十八卷的草之七。
釋名為金銀藤、鴛鴦藤、鷺鷲藤,老翁須、左纏藤、金釵股、通靈草、蜜桶藤、金銀花。“其花長瓣垂須,黃白相半,而藤左纏,故有金銀、鴛鴦以下諸名。金釵股,貴其功也”。氣味甘、溫、無毒。又云“忍冬,莖葉及花,功用皆同。昔人稱其治風除脹,解痢逐尸為要藥,而后世不復知用,后世稱其消腫散毒治瘡為要藥,而昔人并未言及。乃知古今之理,萬變不同,未可一轍論也”。
《本草綱目》中,用金銀花治病開岀了一些處方,至今仍有參考價值。
清代汪昂撰寫的《本草備要》,8卷,刊于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可視為臨床藥物手冊,亦為醫學門徑書。主要取材于《本草綱目》和《神農本草經疏》。卷一草部藥191種,載有金銀花。
清代吳其濬的《植物名實圖考》記載:“吳中暑月,以花入茶飲之,茶肆以新販到金銀花為貴。”把金銀花泡茶飲,當作解暑熱的良藥。
東漢末年(公元200~205年)張仲景的《傷寒論》,是一部闡述外感及其雜病治療規律的專著。其中,提到忍冬藤。
魏晉時期陶弘景的《名醫別錄》中,把忍冬(金銀花)列為上品卷第一中的一種。謂此物“處處有之。藤生,凌冬不凋,故名忍冬”。“味甘,溫,無毒。主治寒熱、身腫”。
在不同年代出版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都載有金銀花。如2010年版的國家藥典記載金銀花味甘、性寒。歸肺、心、胃經。清熱解毒,涼散風熱。用于癰疽疔瘡,喉痹,丹毒,熱毒血痢,風熱感冒,溫病發熱。還記載了藥品特征、鑒別、有效成分及其測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