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資源主要是什么?淡水資源又被稱為地表水。地表水為河流、冰川、湖泊、沼澤等水體的總稱。多年平均條件下,水資源量的收支項主要為降水、蒸發和徑流。平衡條件下,收支在數量上是相等的。對一定地域的地表水資源而言,其豐富程度是由降水量的多少來決定的,所能利用的是河流徑流量。因此,在討論地表水資源的形成與分布時,重點討論構成地表水資源的河流資源的形成與分布問題。
降水、徑流和蒸發是決定區域水資源狀態的三要素。三者之間的數量變化關系制約著區域水資源數量的多寡和可利用量。合理利用三者之間的定量關系,對流域的水資源合理開發具有重要的指導作用。
河流徑流的水情和年內分配主要取決于補給來源。我國河流的補給可分為雨水補給、地下水木治和積雪、冰川融雪水補給。
- 雨水補給
雨水補給是指降水以雨水形式降落,當降雨強度大于土壤滲入強度后產生地表徑流,雨水匯入溪流和江河之中,使河水流量得到補充的過程。我國絕大部分河流補給都以雨水補給為主。此類河流受降水年際和年內分配的影響明顯。
- 地下水補給
地F水對河川徑流的補給是又一種補給類型。從水源上分析,地下水同樣來自大氣降水補給,但與降水對河川補給的最大差異在于地下水補給是經過地下水系統的調節作用后再對河川徑流的補給,這樣就使河川徑流的水情和季節分配發生了重要變化。
據全國水資源評價時分割基流的分析結果,地下水補給河道的水量占年徑流總量的25%?30%。不同地區由于河道下切深度、巖性特征、植被等因素的影響,地下水的補給量差異較大。除此之外,在我國廣西壯族自治區、云南省、貴州省著名的巖溶區,常常有暗河和明流交替出現的情況,這是一種特殊的地下水補給類型。
- 冰川、融雪水補給
冰川、融雪水補給是指大氣降水以固態形式降落到地表后不立即補給河道,在氣候變暖、氣溫升高時,冰川和積雪融化木治河道的過程。此種補給類型在全國所占比例不大,約占全國年徑流量的1.9%,水量有限。
總體而言,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河流主要靠雨水補給。降雨補給的徑流量在不同地區不同時間內變化很大,長江以南及云貴高原最大徑流量岀現在每年的4?7月,其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左右;華北平原及遼寧沿海平原,最大的徑流量出現在6?9月,4個月的徑流量約占年徑流量的8()%以上,尤以海河平原最大,高達90%;西南大部分地區6?9月或7?1()月的最大徑流量占年徑流量的60%~70%。
水資源是人類社會一切生產、生活的物質基礎,沒有水就沒有人類。但水和水資源的概念是不同的,資源不等于水。對水資源的概念,我國沒有統一的概念。大多數觀念認為,水資源是與人類社會用水密切相關而又能不斷更新的淡水,包括地表水、地下水和土壤水。地表水資源包括河流、湖泊、冰川等,其動態水量為河流徑流量,受制約于全球氣候變化的影響,時空分布不均;地下水資源,為降水滲入和地表水滲入補給的水量,是由地下水的儲存量和地下水的補給量組成的,目前受生態環境的污染惡化,特別是過量開采,水位急劇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