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康有為發動的“公車上書”嗎
1895年,清政府在甲午戰爭中戰敗,被迫與日本簽定了喪權辱 國的《馬關條約》。消息傳來,舉國震驚,正在參加會試的各省舉 人(包括康有為和他的學生梁啟超、麥孟華等)涌動著一股愛國的激情。
康有為連夜起草了長達14000字的上皇帝書,就是我們今天看到的《上清帝第二書》,提出了“下詔鼓天下之氣,遷都定天下之 本,練兵強天下之勢,變法成天下之治”的政治主張。全文慷慨激 昂,一氣呵成,浸透著康有為變法思想的精髓,即使一個世紀后讀 來,我們仍然會被康有為那滿腔熱血及對袓國的愛所深深打動。
然而,《溫故戊戌年》告訴我們,這封激動人心的萬言書并沒有像康有為《自編年譜》中說的,由他發動十八省一千二百多舉人聯名上書,近代史上著名的“公車上書”,其實并沒有真的上書。
史料的依據有康有為最忠心耿耿的弟子之一徐勤《南海先生 四上書記》所附《雜記》當時參加過私v筠庵聚會的“哀時老人未還 氏”的《公車上書記序》、張大千提供的他的老師曾農髯、李梅庵 (他們都參加過當年的松筠庵聚會)的回憶。
事實是這樣的:萬言書確有其事,康有為召集各省舉人齊集松琦庵也有其事,正在這個節骨眼上,傳來了《馬關條約》已經簽字的消息,第二天又傳出了康有為中進士的消息,“公車上書”也就半途而廢了。
所以,所謂1895 年5月2日,康有為發動十八省一千二百多舉人(這個數字根據他的自編年譜。此外,他在1895年寫過一首詩,題為“東事戰敗,聯十八 省舉人三千人上書,次日美使田貝索稿,為人傳抄,刻遍天下,題 曰《公車上書記》”)聯名上書都察院被拒,只是一個神話,是康有 為虛構出來的。
康有為雖然沒有領導“公車上書”,但歷史卻記下了那一天多 達15起的公車上書和官員上書,湖北、江西、浙江、河南、山東、四川等地的舉人都曾在這一天上書,一樣地充滿了愛國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