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史書記載,對玄奘法師尊稱三藏,并非唐太宗李世民所賜,而是他在到達印度后,在那爛陀寺內得到的這一尊稱。那爛陀寺是當時全印度最大的寺院,也是全印度最高的學府。內有許多精通各項學術的學者,經常住有一萬左右的人。寺院主持是年已一百多歲的戒賢法師。他的道德學問,為眾人景仰,大家不呼其名,稱他為“正法藏”,也就是通曉佛學全部經、律、論的意思。
玄奘到達那爛陀寺后,受到了戒賢法師的盛情款待。當時在印度也卻有三藏之說,但只有懂得五十部經、律、論的才能配得上三藏的稱號。在那爛陀寺內,僧徒主客常有萬人,以 學習佛教大乘、小乘十八部經書,其中還包括因明、聲明、醫方、 術數等領域的知識。
在這些人中間,能解經論二十部的有一千余 人,能解三十部的有五百余人,能解五十部的連玄奘法師在內只有 十人,也就是說,在玄奘到來之前,那爛陀寺內能達到三藏尊稱的 只有九人,但按照當時的規定,寺內必須要有十名三藏法師,但苦苦等待了多年也沒有找到符合條件的第十人,當玄奘法師在寺內研 習佛學后,才補上了這個空缺,正式成為了一名三藏法師。
所以說,三藏的稱謂并非唐太宗李世民所賜,而是玄奘在印度參修佛法 時所得。
- 窺基。窺基俗姓尉遲,十七歲得玄奘指導出家,常侍左右, 二十五歲參加譯場,勤于著述,有“百部疏主”之稱。他對玄奘所傳的 唯識學說尤有領會,糅印度解釋唯識十家之說而輯譯為《成唯識》一 論,即出于他的建議,他所撰《成唯識論述記》,為后世治此學者所奉 的圭臬。
- 普光。普光,于《俱舍》造詣最深,撰《俱舍論記》三十卷,為
學者所宗。
- 神昉和嘉尚。神昉和嘉尚,事跡不詳。神昉撰有《十論經抄》 三卷,《成唯識論文義記》十卷,《種姓差別集》三卷等。嘉尚參加 譯事,玄奘臨寂之前,特命他具錄譯經部卷及造像等,玄奘殘:后,曾撰《雜集論疏》。
- 圓測。圓測系新羅人,為奘門新羅學人的領袖。他曾在譯場充證義,著有《仁王》、《深密》、《成唯識》等《疏》,多用真諦等所傳 的舊說。
- 法寶。法寶撰《俱舍論疏》十五卷,與普光《記》并稱,見解時^有出入。他又著《一乘佛性究竟論》,不同意五姓各別之說。故在奘師 門下,被視為別系。
此外還有:新羅元曉,為華嚴大家;西域利涉,為護法名僧;南山 道宣,為之證義,乃律學宗師;玄應,義學名家;東塔懷素,后為新疏 之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