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酒斬華雄”是個典型“張冠李戴”的情節
《三國演義》中“溫酒斬華雄”的片斷,表現了關羽的赫赫武功。當時,諸侯聯軍討伐董卓時,董卓部下勇將華雄先是斬了鮑信 之弟鮑忠,繼而打敗聯軍先鋒孫堅,接著又連斬聯軍幾員將領;在各鎮諸侯大驚失色之際,身為小小馬弓手的關羽奮勇請戰,當他提著華雄之頭回到中軍帳時,曹操為他斟的酒尚有余溫。
其實,這是個典型“張冠李戴”的情節。
歷史上雖有斬華雄之事,但真正的英雄不是關羽,而是華雄的那位手下敗將孫堅。
翻看歷史,華雄敗孫堅確有其事,但被關羽所殺卻是于史無載的。歷史上的華雄也確實被殺了,但殺他的真正英雄不是關羽,而是《三國演義》中華雄的那位手下敗將——孫堅。
《三國志》中寫得明明白白,孫堅確曾被董卓軍擊敗,但“堅復相收兵,合戰于陽人,大破卓軍,梟其都督華雄等。”然而,自宋代以來,民間形成了 “尊劉、貶曹、抑孫”的褒貶傾向,孫吳集團的人物在三國故事中往往充當陪襯,而且每每被貶低甚至丑化。
對于“斬華雄”一事,羅貫中做了較大的改造,將它加在關羽的頭上。這樣處理,對孫堅來說仍很冤枉,但《三國演義》寫到他“因袁術不發糧草,軍心動蕩,華雄趁機偷襲而敗”時,仍不失他的英雄本色。對關羽而言,“斬華雄”一事讓他因此威名大振,實在是一大幸事。由于羅貫中巧妙地通過側面描寫,層層烘托,虛
實結合,將關羽勇猛無敵的氣概寫得十分傳神,這一情節被公認為《三國演義》中藝術成就最高的一個篇章。總之,歷史上并沒有“溫酒斬華雄” 一事。當時關羽隨劉備在'公孫璜手下,根本就沒有參與十八路軍征討董卓,此處又是羅貫中把事件故意張冠李戴,夸大其辭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