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明并沒有草船借箭
建安十八年,曹操起兵攻打東吳的濡須。在兩軍隔江相持之 際,孫權坐著一條大船來觀察曹軍的動靜。根據《三國志?吳主 傳》引《魏略》說;“權乘大船來觀軍,公(曹操)使弓弩亂發, 箭著其船,船偏重將覆,權因回船,復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 乃還。”《魏略》是魏國的郎中魚豢寫的,他寫的是本朝之事,而 他也無須有意頌揚孫權。
可見,這里的記載還是可信的。孫權起初 并沒有想到會中這么多箭,當船因偏重快要傾側的時候,他急中生 智,調轉船頭,用船的另一側受箭,從而保持了船的平衡,使得自 己得以順利返回東吳。
此處,孫權雖然不是有意去借箭,而是探聽敵情,但事實卻引 起小說家的注意,認為這是個好題材。當羅貫中想到這個典故時, 就把它改寫得更加巧妙了。他寫到諸葛亮在三日前算知江上有大 霧,又寫出發時間是在四更,當日高霧散時,孔明急令收船,船輕水急,已放回二十余里,曹兵追之不及。這便合情合理,真可謂巧 用奇兵,以智取勝的典范。
草船借箭是孫權還是諸葛亮的真相是,孫權草船借箭,和諸葛亮無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