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一詞古代就有了
編輯的“編”,《說文解字》中的解釋是“次簡也”。顏師 古《漢書注》謂:“編,謂聯次簡牘也”。編輯的“輯”,《韓非 子?說林下》有“甲輯而兵聚”句,《漢書?藝文志》云:“夫子 既卒,門人相與輯而論纂,故謂之《論語》”,有收集、聚集之 意。“編”、“輯”連起來起源于收集編連簡策。編輯活動的產生 伴隨著書籍的產生,因此在簡策時代就有編輯活動了。
“編輯”合起來使用最早在南北朝出現,“編輯”一詞最早見之于公元551年到公元554年編的《魏書?李琰之傳》:“前后再 任史職,無所編緝。”這里,“緝”與“輯”通,編輯是指整理修補殘書,并非編書。“編輯”在唐朝多次使用。《唐大詔令集?卷 八二》儀鳳元年(676年)《頒行新令制》:“然以萬機事廣,恐聽覽 之或遺;四海務殷,慮編輯之多缺。”這里的“編輯”指資料的收 集整理。唐顏真卿的伯父顏元孫《干祿字書?序》:“若總據《說 文》,使下筆多礙,當去泰去甚,使輕重合宜,不揆庸虛,久思 編輯。”這里的“編輯”已明確地涉及材料的刪節取舍,使符合要 求,不限于編輯次序了。
南宋而后及至明代,雕版印刷盛行,商品經濟發達,手工業城 鎮中書市坊鋪興起,出現了受聘于書鋪的編輯,明末蘇州馮夢龍、 吳興凌闬初等即是代表。真正的近代職業編輯,在清末戊戌維新運 動時及其后才活躍于學術文化界,成為一種自由職業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