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筆法”與書法無關
在我國古代,秘書是掌管典籍或起草文書的官,自從漢代以 來,我國封建政權便設有秘書監、秘書郎,三國,魏有秘書令、秘書丞。但秘書并非官名,要在“秘書”下綴上“令”、“監”、 “丞”、“郎”等才是完整的官名。此外,尚有“秘書省”,這是 南朝梁設的官署,是行政機關,雖有“秘書”之名,卻無現在秘 書之義,并為后世沿襲。明清不設此官署,也沒有“秘書”的職 稱。清代各衙署設文案,一般稱“師爺”,而不稱“秘書”。民 國時,大多數的行政機關才開始設秘書,秘書在我國官制史上時 間還不長。
“秘書”這個名稱,原來是指皇家秘密的藏書。東漢桓帝時 開始設秘書監這個職官,其實是相當于國家的圖書館長,年俸六百 石。實際上的“秘書長”漢初叫“長史”,后來叫“中書侍郎”、
“翰林學士”等。幕僚中的“記實”、地方官府的“主簿”,都相 當于秘書。現代的秘書職務,是領導的助手,其任務是收發起草文 件,辦理文書、檔案和領導交辦的事項。各黨政機關和企業、事業 單位,一般均設有秘書工作部門或秘書工作人員。
“春秋筆法”與書法無關,它是指《春秋》體現褒貶的著作方 法,也稱“書法”。這種著作方法所表現或被傳注者闡發出來的, 就是所謂的“微言大義”。
孔子撰《春秋》,在語言平面上“不露山水”,但在表達平面 上,自能見其“微言大義”,后人就稱這種手法為“春秋筆法”。 所謂“不露山水”,實指不顯露那些不宜明說或不愿直說本意的語 句,或旁敲側擊,或含義模糊,或閃爍其詞,或含蓄委婉,或意在 言外,總之不露本意。當然也有涉及本意的,則往往從輕從寬,或 隱隱約約,或撲粉涂脂,頓使惡語變美言。
孔夫子寫《春秋》,本來是要用“直筆”來使“亂臣賊子”害 怕的,但是寫來寫去,他竟寫出那么多的“曲筆”,可見,寫“直筆”是多么不容易!春秋筆法其實是一種妥協,是一種無奈!這種 辦法寫出的史書開創了寫史服務于政治的先河,為后世考證增加了 難度。
“春秋筆法”的作用,古人有所謂“一字之褒,榮于華袞;一 字之貶,嚴于斧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