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的學士可不是學位
古代的學士什么意思?古代的學士并非現在意義上的學士,它是官位,而非學位。
古代的學士稱號,最早出現在周代,《史記?儒林傳序》云: “天下之學士靡然鄉風矣。”學士,本來是指那些讀書的貴族子 弟,后來逐漸演變成官名和有學問的人以及文人學者的泛稱。魏晉 時期,學士是掌管典禮、編撰諸事的官職。魏晉以后,學士才正式 成了以文學、技藝供奉朝廷的官吏稱呼。唐代,學士地位有很大提 高,甚至可以參預朝政。其中翰林學士之首是皇帝親信顧問和秘書 官,又稱“內相”。到了宋代,授了“翰林學士”者,就有當宰相的希望。
清代大學士地位為正一品,為文職官吏之首。明清時承旨、侍讀、侍講、編修、庶吉士等雖亦為翰林學士,但與唐宋時期翰林學士的地位和職務都不相同。如《<指南錄>后序》“以資政殿學士行”,這是文天祥辭掉丞相后被授予的官職;《譚嗣同》“君以學士徐公致靖”,徐致靖當時任翰林院侍讀學士,這是專給帝王講學的官職。白居易、歐陽修、蘇軾、司馬光、沈括、宋濂等都曾是翰林學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