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姓”是主人,“黎民”是奴隸
據《山海經》記載,4000多年前,在黃河流域集中著幾個勢 力較大的部落,有黃帝族、炎帝族、夷族和九黎族等。他們之間 經過多年的征戰和融合,黃帝和炎帝部落結成聯盟,打敗了從南 方進犯的九黎族。這九黎族是由九個部落組成的部落聯盟,每個 部落又包含九個兄弟氏族,共八十一個兄弟氏族。蚩尤是九黎族 的首領,兄弟共八十一人,也就是他有八十一個氏族酋長。“逐 鹿之戰”后,蚩尤大敗,來自九黎族的俘虜成了黃、炎部落的奴隸,被稱為“黎民”。
炎帝和黃帝的聯盟消滅了蚩尤之后,這兩個部落之間又開始爭 逐。黃帝得勝。當時,許多部落都由氏族組成。而黃、炎部落聯盟約 有100個氏族,毎個氏族又各有自己的姓氏。因而黃、炎部落聯盟的 氏臓被稱作“百姓”。當時“百姓”是主人,“黎民”就是奴隸。
到了西周奴隸制時期,百姓成為貴族的通稱。這時的黎民(也 稱庶民)包括自由民、農奴、奴隸,與百姓形成了互相對立的兩大 階級。到了春秋末期,隨著宗族世襲制的破壞,土地私有制的出 現,百姓的地位逐漸降低,他們中的大部分人最后也降到黎民的行 列中來。因此,就將黎民與百姓統一稱謂了。
百姓:古代時代對貴族的總稱。商代的奴隸主是貴族,總稱為 “百姓”(因為當時只有貴族才有姓)。戰國以后,“百姓”為平民的通 稱,與“民”為同義詞。
- 黎民:即平民,亦即“眾民”的意思。一說“黎”通“驪”,黑 色。“黎民”因黑發而名。一般泛指勞動人民。
- 黔首:黔首是戰國時泰國及秦王朝時對平民的稱呼。黔,黑色。 “黔首”,猶如黑頭。秦尚黑色,當時平民都用黑布包頭,故稱“黔
首”。
■布衣:即平民。古代富人穿絲綢,平民穿麻布,所以稱“布 衣”。《出師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 聞達于諸侯。”?? ?
- 庶人:又叫“庶民”。西周以后對農業生產者的稱謂。
西周時,庶人可作被封賜的對象,其身份比奴隸高。春秋時,庶人的地位在士以 下,工商奴隸之上。秦漢以后,泛指未做官的一般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