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可不是草食動物
熊貓是食肉動物還是食草動物
大熊貓以竹類為主食,從食性看似乎應該劃入“草食動物” 之列。然而以其消化道的解剖、生理特點以及物種進化的觀點來分 類,它們卻是地地道道的肉食動物。在科學分類中,大熊貓屬于哺 乳動物綱、食肉動物目。大熊貓的祖先是名副其實的肉食動物:
有尖銳發達的犬齒、較短的腸道和肉食動物的消化生理特點,大熊貓 在進化過程中仍保留了祖先的這些特點。只是由于生存環境發生了 很大改變,它們為了生存,食性和習性必須適應環境。漸漸地,它 們退居深山竹林,適應了低營養、低消化率的竹類。
熊貓是雜食性動物,牙齒既有臼齒也有犬齒。臼齒符合植食性 需要,犬齒符合肉食性需要。熊貓吃地鼠和田鼠,一般不吃蟲子。
長期適應環境,大熊貓從食肉變為食竹,它的臼齒也變得特別寬 大,適于磨碎竹的纖維.大熊貓愛吃冷箭竹、墨竹、水竹,尤其愛吃竹 筍。大熊貓的食量很大,每天要吃約20千克的嫩竹,從大量的纖維 中吸收營養。由于每天要消化大量的纖維和木質素,所以熊貓特別 愛喝水。當然,大熊貓偶然也吃其他小動物,如見到了竹鼠,它就 一巴掌將竹鼠打死,然后美美地吃起來。
大熊貓是中國的象征之一,這種可愛的動物曾經作為各種活動的吉 祥物,也被當成禮物送給很多國家。不過,熊貓看起來更像熊,應該叫 做貓熊才對,為什么卻叫做“貓”呢?
熊貓在古代有很多名字,但是都過于拗口,不易為大眾記住。后 來,有關學者給它起了“貓熊”的名字,這個名字非常淺顯而直觀。 在20世紀初,重慶北碚博物館首次公開展覽大熊貓,標題上寫著“貓 熊”。而當時的人們仍然保留著以前的習慣,從右往左讀,結果讀成了 “熊貓”。由這個誤會產生的名字最后被普遍接受,于是我們的國寶就 被叫做大熊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