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圓圓,免費民間故事集錦,很多人都不知道故事社,現在就來看看吧!
免費民間故事百科全書
1.民間故事是勞動人民創作和傳播的、以散文形式、虛構內容的口頭文學作品。 是一切民間散文作品的總稱。
2、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的民間故事集。 歡迎閱讀。
3、民間故事集《狗不理》創刊于1858年。
4、清朝咸豐年間,河北省武清縣楊村(今天津市武清區)有一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 因為父親四十多歲有一個兒子,為了安全撫養他,給他取了個小名“狗子”,希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按照北方習俗,這個名字充滿了純樸、充滿愛的親情)。
5、狗子十四歲來到天津學藝,少年時在天津南運河邊的劉家蒸食店打工。
6、畢業三年,高貴友已經掌握了制作包子的各種手藝,于是獨立開了一家專門做包子的小吃店——“德聚豪”。
7、他按照豬肉的比例加適量的水,配排骨湯或牛肚湯,加入小磨香油、特制醬油、姜末、蔥末、調味料等,精心拌成包子餡。
8、包子皮是用半發酵面團制作的。 搓條、放劑后,搟成直徑8.5厘米左右、厚度均勻的圓皮。
9.包入餡料,用手指小心地對折,同時用力將褶子扭起來。 每個包子有18個固定的褶子,褶子疏密均勻,像一朵白菊花。 最后放入烤箱用硬風蒸熟。
10、由于高貴友手藝好,做工認真,從不摻假,所以他做出來的包子口感松軟,鮮而不膩,形如菊花,色、香、形各異,吸引著世界各地的人們來吃包子。 生意興隆,名聲也很快傳開。
11、隨著越來越多的人來吃他的包子,高貴友忙得無暇與顧客交談。 結果吃包子的人就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12、久而久之,人們就叫他“狗不理”,叫他“狗不理”,但原來的店名卻漸漸被人們遺忘了! 據說,袁世凱在天津擔任直隸總督訓練新軍時,曾將“狗不理”包子帶到北京,作為貢品獻給慈禧太后。
13、慈禧太后品嘗后大喜,說道:“山上有猛獸,云里有雁,陸地上有牛羊,海里有海鮮,不及狗那么香,吃了還能延年益壽。”
14、從此,狗不理包子名聲大噪,并逐漸在很多地方開設了分店。
15、狗不理包子的關鍵在于用料精細、制作精美。 在選料、配方、混合、揉捏、揉捻等方面都有一定的絕活。 做工上有明確的規格和標準,尤其是包子的比例勻稱。
16、剛出抽屜的包子大小整齊,色澤潔白,表面松軟,香而不膩。
17、狗不理包子是我國燦爛飲食文化中的瑰寶,被公開推薦為著名的“天津三絕”食品之首。
18、狗不理包子歷經160多年的發展,經過創新改良,形成了豬肉包、三鮮包、肉皮包和海鮮包、野菜包、全蟹包等創新品種六大系列100多個品種。
19、先后在“商務部優質產品金鼎獎”、“中國最佳名優小吃”、“國際名優小吃”等多項國內外評選和大賽中榮獲金獎,被譽為“金門老字號、中國第一包”。
本文到此結束,希望以上文章對大家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