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的方式主要有兩種,尤其是在進行文字內容記憶的時候,一個是聲音記憶,還有一個就是圖像記憶。
不過要提醒大家,聲音記憶很多時候就是一種死記硬背的記憶方式,你讀很多遍,但是沒能讓腦子里面出現對應的這篇內容的圖像,只有聲音只記住這些字,那就等于是把這些字給硬塞進去了。
舉個例子,如果你讀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這首詞,你讀了幾遍背下來了,在這腦子里面它沒有出現對應的那么一個畫面,或者是畫面不深刻,日出日落梳頭,甚至腦子里面是花開得很旺盛的這么一個景象,那么這種記憶方式就叫做死記硬背,為什么呢?沒讓這句話火起來,沒有圖像過不了多久,你只是記住這些字的話,很快就會忘掉。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你碰到類似的剛剛說的畫面,日出日落卷出頭這么一個一個景象的時候,你想不起來就引用這首詩詞,你看這就說明什么呢?腦子里面有,但是冒不出來,為什么冒不出來這句話,他趴在那邊他沒動,你硬塞進去的他卡住了,對不對?
這么說聽起來可能有點夸張,但是道理很簡單,咱們就習慣性的去用聲音記憶的方式,而且你覺得記住了,所以就沒想辦法讓圖像基于這個功能給凍起來,就和那首詩詞一樣的.
風住塵香花已盡,日晚倦梳頭,咱們帶點感情,你想象一下一個女人在一個院子里想想這個院子是怎樣的一個景象,她在干嘛?她什么心情,你看到之后是什么感慨,把這些東西稍微帶進去那么一些年輕喜悅對不對?
都讓人心疼的那么一個畫面,你看悠悠遠遠的這個女人好咱們也動了情了,一旦你走心了就能記得住,因為這句話它里面包含了咱們的心情還有感受,所以這說這句話在腦子里面變成了一個圖像,活了。
我可能表述的稍微有點夸張,但是真的聲音記憶的黃金期是在咱們一出生到10歲左右的時候,這個階段因為我們本身就是在學習語言的這么黃金的這么一個生理發育期,所以聲音記憶能力是非常強大的,但是10歲以后我們的聲音記憶能力就會逐漸的下降,你的語言發育功能已經成熟了相對來說。
記憶效率隨著這個聲音記憶的能力它也會越來越低,只能依靠圖像記憶來補充我們下降的缺陷。如果我們10歲以后還在用我開頭提到的那種方式去保存我們的記憶聲音記憶,我們的記憶效率還有記憶能力就會越來越低越來越差,但是圖像記憶能力不一樣,圖像記憶能力雖然也是在嬰幼兒時期它是最厲害的,但是它的衰落還有下降的速度很慢的,它的曲線很長,它是緩慢衰落的。
一直到老年時期,我們這部分能力都是非常強大的,所以要一定要善用我們的圖像記憶,然后來補充我們的聲音記憶能力的缺失。那么具體怎么辦?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們不止在人文學科方面獲得偉大的成就,許多科學家都有隱藏的或者在某些情況下無法隱藏的天賦。以愛因斯坦為例,愛因斯坦從小酷愛音樂,他6歲時在母親的指導下開始學習小提琴,到14歲時以能當臺伴奏,受到人們的好評。無論愛因斯坦去什么地方,小提琴總是形影不離地伴隨著他。
有一次他訪問比利時王宮時,同比利時王后伊麗莎白一起演奏四重奏和三重奏,這是愛因斯坦同比利時國王一家建立了深厚的友誼。他認為自己的音樂愛好對他所從事的物理學研究有重要影響。他說音樂和物理學領域里的研究工作雖不屬于同一組戲,但彼此之間卻有著相同的目的,力求反映出未知的東西。在這方面他們是相輔相成的。他堅持真正的藝術應該產生于創造力豐富的藝術家心中那一股不可節制的激情,科學也是如此。
近代科學發展建立在對自然界進行分門別類的研究和每門科學內部的獨立分析研究的基礎上,其特點是把整體氛圍部分,把復雜的氛圍的分解為簡單,把高級的運動形式還原為低級的運動形式,科學的興起,把人推入了一條專門化訓練的隧道,人越在知識方面有所進展,就越看不清整體事件,也看不清自己,于是就進一步陷入存在的遺忘。
一部分人認為我們的文化遺產正在被嚴酷的科學機器寢室和驗證,科學的進步原因,能夠以新的方式將不同的事件或事物聯系起來的能力,如果沒有能力去記住這個世界運行的細節,那些著名的天才也不可能僅憑直覺就能產生一個與任何記憶都無關的新想法,甚至數學家也要依賴記憶,來認識到數學問題的集中解決方法中究竟哪一個是最優解。
神經元之間最初存在隨機的大量連接,但這些連接會被兒童期最早幾年的自然選擇過程所削弱,不常用的連接會消失或被拋棄,而那些經常被使用的連接則會得到加強,使用效率也會提高。死記硬背則可能在培養個人記憶能力方面起著重要的作用。
這種能力存在于早期階段的神經強化過程,人類可以在體驗世界萬物時超然無外,并思考未來會如何,而動物們永遠無法做到這一點,也永遠不會質疑世界為何是現在這樣,動物只能接受這個世界的現狀,但人類可以反思過去,預測未來,并因此在焦慮和恐懼中度過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