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奇心的作用(看完你就知道了)
用一個最老生常談的故事來講,偉大的物理學家牛頓小時候看到蘋果熟了就掉下來很好奇。他想,地球上的東西失去了支持后為什么都掉到地上來,而不會向天上飛呢?后來,這個問題也促使他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所謂好奇心,通俗而言,大概就是思考一些司空見慣的現象并多問幾個“為什么”。而用科學的話來說,好奇心是當我們想要知道某種不知道的事物時,表現出來的一種認知上的復雜情感,它可以理解為一種內在動機,這種內在動機是主動學習和自發探索的關鍵。
科學家研究得出,好奇心的作用主要有三點:第一,它能促使我們主動學習,并且能讓我們從學習中獲得快樂;第二,它會延長記憶在大腦中留存的時間;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能引發一系列我們自己預料不到的成長,這種成長不僅體現在知識的增長上,還體現在對未來預測和判斷誤差的降低上。綜上所得,好奇心對于人成長成才都大有裨益。
尤其對于孩子而言,面對未知的世界,孩子的好奇心尤其強烈。在孩子成長的各個階段百思特網,隨著思維的變化,他們的好奇心也會隨之變化。事實上,0~3歲是寶寶好奇心最強烈的時期,也稱為敏感期,父母如果抓住這個機會對寶寶的好奇心加以引導,對孩子的大腦開發、習慣的培養、性格的形成都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過了0~3歲這個“是什么”的階段,孩子又開始問“為什么”。在孩子問“這是什么”的階段,由于問題淺顯,父母都能應付,普遍也都能耐心應答。可等到孩子問“為什么”的階段,父母應答起來就不那么容易了。尤其當孩子喋喋不休地追問時,父母更是無所適從,因此常常會失去耐心,并會因為種種原因強行制止、敷衍、取消,甚至訓斥、懲罰孩子,逐漸地孩子便會沮喪,從而放棄提問。沒有了好奇心,失去了探索世界的欲望,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這才是最可怕的。
如何才能做到尊重孩子的好奇心,留住孩子對世界的探索欲呢?
1 創設滿足孩子好奇心的環境
對孩子來說,日常生活環境中到處都蘊含著可供探索的資源,隨便哪個情境,都可能成為引發孩子好奇心、引導孩子提出問題的學習場所。家長要做的首先是消除環境中的不安全因素,然后就可以依據孩子的興趣提供各種實踐材料和工具,放手讓孩子去探索。
2 不要以成人的思維約束孩子
由于年幼寶寶的認知有限,可能會有很奇怪、超出成人邏輯的設想,這個時候家長切忌以成人的思維方式來束縛孩子的想象力。比如孩子觀察到絕大多數落葉掉在地上都是“掌心向下”,他會認為那是“落葉寶寶”在親吻大地家長,家長可以鼓勵這個想法,而不必強調說“落葉不是寶寶,落葉只是飄下來,落葉沒有親吻大地”。
3 滿足好奇心的同時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
好奇的孩子多半有超乎常人的“動手欲望”。有時表現為孩子一定要拿家中的電視遙控器當“玩具”,不給他就大哭大鬧;或者還夠不著水池的孩子,自告奮勇在幫家長洗菜、做飯,與其擔心他們“闖禍”,破壞遙控器或弄傷自己,不如教給他各種用具的使用方法。只要家長因勢利導,重要的收獲還包括鍛煉孩子的生活能力,幫助他在未來的探索活動中積累基本的經驗,也更有自信。
4 鼓勵孩子有更多非常規的玩法
好奇心何以能夠上升為創造力?有時靠的正是一種非常規的的游戲手段。比如孩子把自己愛吃的怪味豆和魚皮花生埋進土里等待“發芽”,家長不要迫不及待地干涉孩子,試圖將孩子拽回所謂“正確的軌道”上來,這樣恰恰使孩子錯過了許多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機會。
5 做“不知道”家長
做“不知道”家長,有時候也會激發孩子的探究心。家長對孩子的問題一概敷衍說“不知道”,當然會打擊孩子“打破砂鍋問到底”的熱情,但若孩子每次問“為什么”,家長都忙不迭地給出標準答案,不見得是好事,這等于是替孩子省卻了探究的過程,而培養孩子好奇心的最佳方式是教會孩子“研究方法”,教他學會思考,學會去找尋正確的答案。
6 適時提出建議
雖然在不危及寶寶安全的前提下,家長不要過分干涉寶寶的思考和決策過程,做“不知道”家長。但在寶寶面臨問題時,應適時提出建議,并盡量避免給予負面、主觀的說詞,例如:“你怎么這么笨?”“上次不是已經教過你了嗎?怎么這次還不會!”而應該試著將指導者的立場轉化為輔導者,站在客觀的角度上給寶寶提出建議:“你要不要用這個方法試試看?”這百思特網樣不但可以給寶寶自己解答好奇心一個正確的方百思特網向,也能讓他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尊重。
大自然、社會,甚至是人體,皆是激發孩子好奇心的“舞臺”。小河里的蝌蚪、蠶寶寶的脫皮、秋天樹葉的變化……這些大自然的千變萬化,與心臟是否需要休息,細胞是怎么構成人體的,以及汽車輪船如何行使,汽油是怎么讓機械發動起來,這些在孩子眼中都是一個個謎團,是孩子認識世界的良好契機。經常帶孩子仔細并觀察這些現象,他的好奇心就會與日俱增,從而多問一些“為什么”,促使他更加仔細地觀察、思考。
長此以往,孩子會形成自己的思維和想法,最后使創造性思維得以養成。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6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