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落花生有感(散文“落花生”的感悟)
今夜讀《許地山散文》。他的一篇散文“落花生”,我是多次拜讀過的,從少年開始,每次讀總有不同的感悟。
少年百思特網讀“落花生”,難解其義,自然只是感受到花生香濃的味道,所以,記得小時候母親每每下班回家從衣兜里掏出一把熟花生時,在我伸出盈盈的小手掌里放上幾顆,便以為這是最幸福的一件事,超過考試得到高分的快樂。那個年代的日月里,每一次吃到花生香香的味道似乎一輩子難忘。
青百思特網年時代,在大學上文學課時,再次聽過一個操著桐城方言普通話的男老師講解”落花生“這篇散文,前后鼻音不分的腔調,讓我以為是不是沒有好文章可教了,雖然聽得很有些費力,但老師卻講的飽含深意,意趣豐富。印象中的那個講師,姓王,四十歲左右,因為面相清瘦,平頭,短髭,酷似中年”魯迅“,我私下便喊他“魯先生”;一個學期文學課講下來見他從沒有換過身上穿的黑料薄呢的中山上衣,所以,很多同學又公開形容他是與玩時代格格不入的人物。他應該對議論不會充耳不聞的,他也知道聽課的男女學生已經追隨或崇尚現代潮流及實髦了,奇文異說,朦朧詩籠罩了文學的天空,但是,他依然故我。或許這就是“落花生”文章所體現的一種做人做學問的精神和態度。
人至中年閱歷無數,我也熱鬧過,張揚過,回眸以看,依如天空中或聚或散的云,積聚時,或如云海滔滔,翻騰起伏,或狀如萬馬奔騰,喧騰不已;散時,或如落花殤盡,行云流水,空空了無。所以百思特網,讀佛家《心經》:“觀自在,行深波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則明白其義了。空與色,受想行識,五蘊皆空。
再識許地山,知其熟諸佛道經典,但從來不想避世隱居,始終把改造社會、拯救人類作為自己的奮斗目標。
今夜再讀“落花生”一文,愈加明白人生存在的意義在于“你們要像花生,因為它是有用的,不是偉大、好看的東西。”(許地山語)。
這應該是我需要做的,即如以佛的慈悲多做些實際有用的事。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4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