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水一戰主角(以少勝多的戰役“背水一戰”的主人公是誰)
韓信(?—公元前196年),江蘇淮安人,西漢著名統帥百思特網、開國功臣。他的一生堪稱是一部成語詞典:“漂母進飯”、“胯下之辱”、“明修棧道、暗度陳倉”、“韓信點兵、多多益善”……其實韓信在井陘留下了一些故事和傳說。
據記載,漢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十月,韓信率數萬新百思特網招募的漢軍,越過太行山向東攻打趙國。趙王和趙軍統帥陳余在百思特網東出太行山的咽喉要地井陘口集結了二十萬兵力,準備迎戰。在井陘口以西,有一條夾在兩山之間的狹窄小道,戰車、戰馬都不能并行,而這卻是漢軍的必經之路。趙軍謀士李左車建議,要守住井陘口不與漢軍交戰,然后切斷漢軍的糧草補給線,就能把漢軍困死在井陘小道上。但陳余沒有采納他的建議。陳余說:“就漢軍那么點兵力,又是長途奔襲,沒什么可怕的。如果我們不迎戰,那不讓世人笑話?”
在探明以上情況后,韓信指揮漢軍迅速進入井陘小道,在離井陘口三十里的地方安營扎寨。半夜,韓信派兩千輕騎兵,每人帶一面漢軍旗幟,走小路悄悄迂回到趙軍大營背后設伏。韓信叮囑說:“交戰時,趙軍見我軍敗逃準會傾巢出動追趕,這時你們就快速沖進趙軍大營,拔掉趙軍旗幟,插上我軍旗幟。”兩千輕騎兵接令出發,按照韓信的部署,其余的漢軍馬上向井陘口推進。到了井陘口,漢軍渡河,然后背倚河水排兵布陣。
圖片來自網絡
天亮后,韓信率漢軍開出井陘口。陳余率全軍出動迎戰。雙方交戰一段時間后,漢軍假裝拋旗棄鼓,逃回河邊陣地,趙軍全線追擊,直逼漢軍陣地。漢軍士兵見前臨重敵、后無退路,人人便奮勇廝殺。在雙方苦戰多時后,趙軍感到已無法取勝,就向大營撤退。要知道這時大營早已被漢軍輕騎兵占領,營內到處飄著漢軍的旗幟。趙軍見此情景隊伍大亂,韓信立即指揮退回河岸陣地的部隊和占領趙軍大營的部隊猛烈夾擊趙軍。最后趙軍大敗,陳余戰死,趙王被俘。井陘之戰是我國古代以少勝多的優秀戰例,后人把它概括為成語“背水一戰”。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42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