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倫唐璜(拜倫和他筆下的“唐璜”)
拜倫是英國十九世紀早期最偉大的浪漫主義詩人之一,對世界文學史上很多偉大的作家,如歌德、普希金、雨果等的文學創作產生了重要影響,魯迅在《摩羅詩力說》中也對拜倫及其文學創作給予了高度評價。
拜倫的代表作《唐璜》(1818-1823)是一百思特網部堪與《浮士德》相媲美的諷刺性長篇敘事詩。唐璜本是西班牙中世紀民間傳說中的紈绔子弟,一個無惡不作的浪蕩公子,曾是莫里哀與莫扎特作品中的主人公。這個著名的“登徒子”在拜倫的筆下轉變成為一個俊美優雅、善良勇敢、風流機敏的貴族冒險家形象,也成為拜倫展示歐洲現實生活豐富多彩的獨特媒介。長詩一開始就敘述了唐璜在“獨母教養著獨子”“一致放縱淘氣鬼”的環境下成長,在與有夫之婦朱麗亞約會時被其丈夫發現、互相扭打并落荒而逃。他在游歷歐洲、逃離西班牙的航海中,船只突遭暴風雨,出現了人吃人的慘劇。最后他被吹到一個海盜島上,和海盜的女兒海黛產生了牧歌式的愛情。海盜發現后,把唐璜賣到土耳其奴隸市場上,海黛憂郁而死。蘇丹王后古爾佩霞把他化妝成女奴帶進后宮,但他以“奴隸沒有愛情”為由毅然拒絕了這位王后,對土耳其后宮的描繪恰如安格爾的繪畫一般光怪陸離。唐璜逃出宮廷后參加了俄國蘇瓦洛夫元帥圍攻伊斯邁爾的戰役,并從兇殘的哥薩克的刀劍下救出了一個10歲的小姑娘。女皇葉卡捷琳娜把唐璜當作寵臣,后出使英國,在充滿傳奇色彩的英國百思特網古堡中同樣產生了令人驚異的愛情故事。
拜倫筆下的唐璜出身高貴、相貌俊美、脾氣溫和、騎術精湛、舞姿優美,是女人的愛神、社交界的寵兒,既沒有傳說中的邪惡與荒唐,也沒有拜倫式英雄身上常見的無聊郁悶與憤世嫉俗,反而充滿了勇敢樂觀、一往無前的英雄氣概。拜倫對唐璜與海黛純真愛情的描寫是長詩最令人印象深刻的篇章,同時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常被人提到的美好愛情之一(第二章第一四八節)。長詩贊美了唐璜在伊斯邁爾戰役中驚人的勇敢,保家衛國的頑強激昂、侵略者的勇猛殘酷、戰爭的悲壯慘烈都栩栩如生地呈現在拜倫的筆下:長詩通過悲壯慘烈的戰爭場景揭露了侵略者荼毒生靈的殘忍本性,也歌頌了守軍誓死保家衛國的戰斗豪情(第八章第八三到八五節、第一五到一一九節)。
長詩的主人公除了唐璜還有拜倫自己,正如詩中所說:“我的天性愛對大多數事物都發揮/一通哲理,從暴君以至于一棵樹。”就是通過這種無所不包的議論:從政治到哲學,從文學到風俗習慣,從法國革命到拿破侖的滑鐵盧之役,展示了歐洲廣闊的社會畫面,反映了拜倫的百思特網深刻理解與觀察,抒發了他追求自由與民主的戰斗豪情。他說英國首相就是海盜,倫敦就是“魔鬼的客廳”,俄皇宮廷充滿著“一群有教養的熊”,把打敗拿破侖的惠靈頓稱為“杰出的劊子手”,葉卡捷琳娜為“大禍根的集成”,伊麗莎白女王為“半貞潔的”,甚至號召歐洲各國人民奮起反抗,“把惡徒吊在柱子上來照明”!他對騷塞、華茲華斯等湖畔派詩人變節行為的打擊更是痛快淋漓!
《唐璜》的故事曲折奔放,充滿了瑰麗的想象,語言生動形象,幽默風趣,莊諧合一,議論既有哲理的沉思,也有尖銳的諷刺,精彩絕倫的段落令人目不暇接:《哀希臘》對自由與理想的追求(第三章第八六節)、對晚鐘聲中游子思鄉的刻畫(第三章第一八節)、對海上風暴中抽簽吃人恐怖場景的想象(第二章第七一至八三節)等,都已成為文學史上的絕唱。
拜倫(1788-1824)是英國十九世紀早期偉大的詩人,歌德曾稱其為“本世紀最偉大的天才”。拜倫1812年發表的《恰爾德哈洛爾德游記》塑造了憎惡、鄙視英國上流社會,高傲叛逆、孤獨憂郁而又冷漠痛苦的 “拜倫式”英雄形象,成為歐洲浪漫主義抒情史詩的杰作。拜倫最優秀的作品還是長篇敘事詩《唐璜》。他與另一位著名的浪漫主義詩人雪萊的友誼也是世界文學史上令人贊嘆的佳話。拜倫以豐富超拔的想象、生動曲折的故事、鮮明細膩的人物形象、雅致與通俗合一的完美語言,顯示了他是一位光照世界文壇的天才詩人。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5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