橡樹十萬火急( 國語譯制片橡樹十萬火急)原創文學私秘2020-11-22 22:26:40
《橡樹,十萬火急》是一部1978年公映的羅馬尼亞電影,電影拍攝于1973年。
1978年,阿爾巴尼亞電影已經告別了中國影壇,而開始由羅馬尼亞電影擔負起歐洲電影的名頭與招牌,獨擅勝場了。
相比之下,羅馬尼亞電影的藝術質量,要遠好于阿爾巴尼亞電影。
阿爾巴尼亞電影總體來說,因為它的簡陋性質,比較接近于紀錄片風格,而羅馬尼亞電影則嚴格按照電影的戲劇化設置來安排它的情節、架構,比較具有電影藝術品位,但這也導致羅馬尼亞電影比較沉悶。
《橡樹,十萬火急》當年公映時,在國內引起了萬人空巷、一票難求的盛況。
我們今天已經難以想象當時的中國觀眾對這部電影的趨之若鶩的瘋狂勁。
據《上海故事:走近遠去的城市記憶》( 2019年版)一書中一篇名為《影院往事》的文章記載——
原任衡山電影院經理的顧榮生回憶說:“羅馬尼亞電影周放映《橡樹,十萬火急》,那一天整個公安系統也是‘橡樹,十萬火急’。半夜十二點不到,公安部門到我家來敲門,把我叫去,因為影院的大門給人家撞壞了。到天亮的時候,整個衡山路全部都是人,估計有好幾萬人,所以當時來的公安力量好像還有一些不足,后來又請示,派了一個連的武警戰士過來維持秩序。”
如果當時這部電影里的一段舞女跳舞的場面,沒有被剪掉的話,那么,觀眾中口碑相傳的幾何級遞增效應會擴大到一種什么樣的能量單位,我們開啟什么樣的腦洞大概都無非還原出那是一種什么樣的景象。
大約在2019年左右,央視電影頻道播放了《橡樹,十萬火急》重新譯制版。
在新版里,復原了原來的上譯版里沒有的一段舞女跳舞鏡頭。
可惜,當年在中國的影院里是沒有這一段內容的。
這一段歌舞廳的場景,發生在男主人公見到他的對手德國軍官時的劇場中。原來的片子中,順便捎上一段熱辣火爆的跳舞場面,算是對敵人驕奢淫逸生活的一種點題。
我們看看這一段當初放映時被剪輯掉的歌舞場面的截圖:
其實這個場面,并不一定比張藝謀的《搖啊搖,搖到外婆橋》里的同樣的十里洋場上的歌舞場面來得更香艷。
《搖啊搖,搖到外婆橋》劇照
也不一定比姜文導演的《一步之遙》里通過三D鏡頭表現出的豪華歌舞場面來得更為逼真貼近。
《一步之遙》劇照
而且,我們注意一下,《橡樹,十萬火急》里百思特網,在這一段看似低級趣味的舞蹈場面之后,隨即是脫口秀主持人上臺諷刺了那個留小胡子的元首,如此看起來,前面的襯托的歌舞場面還是比較正能量的。
相對于《橡樹,十萬火急》里對歌舞場面的攔腰砍斷,之前國內放映的《列寧在一九一八》要算是厚道的了。影片里一段長達數分鐘的芭蕾舞《天鵝湖》場面,曾是吸引中國觀眾進入電影院的一個重要誘引。作家葉兆言曾經在文章中回憶道,當時不少人進電影院就是為了看這一段天鵝舞,此節放畢,也就揚長而去。
《橡樹,十萬火急》公映于1978年,把里面的這一段純粹的舞蹈場面刪去,實在有一點莫名所以。
《橡樹,十萬火急》對后來中國的驚險片制作還是有著一定的影響。我們很難說,緊接著于1979年問世的《保密局的槍聲》就沒有受到《橡樹,十萬火急》的影響。兩片都有著相似的竊取保險柜的鑰匙的情節,構成了兩片的主線線索都是獲得敵人的秘密計劃的共同基調。
《橡樹,十萬火急》的故事時間,發生在1944年6月,此時,蘇聯已經開始大舉反攻,德國法西斯的末日已經在可以預見的不久將來鐵定地成為事實。
之前一直跟著希特勒屁股后邊轉的羅馬尼亞人,面臨著一次生死存亡的選擇,是繼續跟著希特勒走上死路一條,還是急流勇退,另擇他途,成為羅馬尼亞這個國家面對的選項。
《橡樹,十萬火急》表現了1944年8月份羅馬尼亞所作出的一次選擇,這個國家的軍隊集體反水,向希特勒殺了一個回馬槍,投身到反法西斯陣營中來,可以說,是挽救了國家,逃脫了歷史的懲罰。
之前羅馬尼亞人跟著希特勒的后邊去打蘇聯,經此一次反戈,羅馬尼亞人,又跟著蘇聯人大軍去打德軍。
這種搖擺性,實際上是羅馬尼亞這種夾在大國之間小國的無可奈何的歷史屬性的外向表現。
在今天看來,依然堪稱經典的羅馬尼亞電影《勇敢的米哈依》中,瓦拉幾亞大公米哈依就痛苦地在當時兩個東西方大國,也就是奧斯曼土耳其與神圣羅馬帝百思特網國之間搖擺不定,朝秦暮楚,在大國的夾縫中求生。
米哈依大公在電影里的首鼠兩端的個性,令人感到不寒而栗,可以說,《勇敢的米哈依》這部電影,正是當時羅馬尼亞在復雜的世界政局中尋求自己生存空間的自白書與坦白狀。
《橡樹,十萬火急》正是以羅馬尼亞“八二三”起義為大背景,表現了一名羅馬尼亞軍官,如何從德軍最高長官宅邸那里獲得一份重要的秘密行動計劃。
這樣,整個電影把一場歷史事實,轉化為對一份名為“瑪格里塔二號”計劃的獲取,正如中國的武俠小說里,一場江湖的交鋒,最終都轉化為對“武林秘籍”的爭奪。
從《橡樹,十萬火急》的交待來看,強調了這個“瑪格里塔二號”計劃的重要性。這份計劃的主要內容是在羅馬尼亞的傀儡政權垮臺后,德國全面占領羅馬尼亞的詳細運作路徑與流程。
有沒有這樣的一份計劃?
顯然是不可能有的。電影里有一個鏡頭,表現羅馬尼亞起義將領們看到這份秘密計劃,掌握了希特勒攻占羅馬尼亞六個地域的詳細細節,從而有的放矢,超前性地采取應對措施,保證了之后羅馬尼亞的反水成功。
其實,羅馬尼亞的倒戈成功,與蘇聯軍隊已經殺到自己的國境線內有著更為直接的關系。
希特勒不可能為了占領羅馬尼亞,還需要制訂一份秘密計劃,這完全是《橡樹,十萬火急》這部電影的羅馬尼亞制作人員,為了突出羅馬尼亞在二戰中的重要性而炮制出來的。
有了這一份計劃,便證明是羅馬尼亞人破壞了德國人對羅馬尼亞的占領,突出了羅馬尼亞人在自己國家陣營轉換中的決定性作用。
那么,《橡樹,十萬火急》里是如何表現羅馬尼亞軍官獲得這一份秘密計劃的呢?
電影里表現了許多可能,體現出今天看來,依然不顯得落后陳舊的諜戰手段,我們大致可以看到:
羅馬尼亞軍官在德國駐羅馬尼亞最高長官的豪宅里,為了了解德最高長官馮凱爾的個人信息,巧妙地先在室外撥打客廳電話,然后將電話擱置,接著羅軍官跑到客廳內,拿起電話,擱在桌上,再返回到室外電話機旁,這樣,就可以竊聽到室內德軍長官的對話,了解敵方的秘密。
這種對諜戰竊聽細節的表現,后來在國內諜戰劇《潛伏》中作了出神入化的表現,從而引起中國的諜戰片多以此為模式,疊床架屋,炮制類似橋段,演為大觀。不過,《潛伏》的架構模式,屬于朝鮮電影《無名英雄》的克隆仿效之作,系朝鮮諜戰劇模式系統,對人心忖度更為細膩。
竊取秘密計劃,關鍵是獲得打開保險箱的鑰匙。羅軍官的手法,是接近德國少校,意圖順手牽羊他攜帶在身上的鑰匙。
整個《橡樹,十萬火急》的情節,就是獲得這把鑰匙。羅軍官用了多種辦法,比如灌醉德少校,但找不到下手的機會,又采用了聲東擊西術,顯然這在電影里是一個頗為燒腦的諜戰妙招。
影片里介紹德少校陪同最高長官來到郊外別墅中,羅軍官預先潛伏在別墅中,開槍惹出動靜,引動德少校離開車子,進入宅內,這樣,德少校掛在車上的鑰匙,便如同囊中取物,輕易到手了。羅軍官借此機會,將鑰匙印在模子上,成功地復制了鑰匙。影片再次展現了令人信服的諜戰手腕。
羅軍官獲得了保險箱的鑰匙,但是,德國少校早有預防,在保險箱上安裝了警鈴,當羅軍官來到放有保險箱的房間里,發現報警裝置,從電影里可以看出,報警器并沒有系扣在保險箱上,而是鋪排在地上,這樣,羅軍官雖然打開了保險箱,卻沒有觸動報警裝置。之后,他放出了屋內的一只波斯貓,由這只波斯貓去觸動機關,引起警鈴報警,算是出了一口心中的惡氣。
只是在這里我們可以看出,報警器沒有安裝在更為敏感的部位上,且安裝報警器的房間里,竟留有運動著的寵物,顯然是缺乏合理性的。
在沒有手機的時代,對人的去向無法定位,這為謊言的營造創造了可能。影片里的女小提琴手受到德最高長官的邀請,來到他的別墅,而羅軍官必須在這里完成他的盜取鑰匙模的行動,所以支走了女小提琴手。
德少校懷疑女小提琴手有參與行動的可能,緊接著打電話,打探女小提琴手是否在家。正在千鈞一發之時,小提琴手回到家里,成功地證明了她沒有外出、沒有時間作案的清白性,逃過了一劫。
接近目標人物,一般是自己送上門。但這種送上門的菜,肯定是不香的,最好的辦法,就是讓對方發現自己。羅馬尼亞軍官為了接近德軍少校,采取了曲線救國術,先是制造出自己的動靜,讓報上有名,德軍少校過去是自己的同學,自然會找自己上門。通過這種辦法,羅馬尼亞軍官很自然地走近了德軍少校的身邊,這可以說是諜戰中的一種心理術的巧妙運用。
可以看出,羅軍官通過接近德少校的辦法,在接近秘密計劃的每一個環節上,都沒有出錯,幾乎無限接近了目標獵物,但是總是功虧一簣,可望不可即。而實際上,最終電影里表現羅馬尼亞人獲得秘密計劃,根本不是通過諜戰手段,而是采取了簡單、粗暴、傷害性的攔路搶劫。
因為德國司令部需要這份計劃,于是運送計劃的德軍小車上了路,而羅馬尼亞人早就設伏在路上,通過移走路標,讓德車墜入懸崖,順利地獲得了計劃。
早知如此,何必前面耗費那么大的精力,去配置鑰匙,接近保險箱,差一點暴露身份呢?
而電影里獲得秘密計劃的行動,卻令人覺得難以置信。從影片的交待來看,運送計劃到德軍司令部,是在羅馬尼亞軍官竊取文件不成之后,臨時通知的,羅馬尼亞地下組織,是如何知道德國軍車會通過山路上的路口,預先設伏的?而且,從影片里看到,在德軍車出行之后,羅馬尼亞軍官也上了地下組織的卡車,在后邊一路尾隨,開槍制造緊張氣氛,逼迫德軍車忙中出錯,車毀人亡,這一種硬性打劫的手法,讓人感到疑點重重。
整個電影耗費了大部分時間,表現環環相扣的諜影重重,到了最后,卻不得不依靠最簡單的半途打劫的手法,獲得獵物,那么,電影用它的情節設置,架空了前面的故弄玄虛,一部諜戰片,本質上是一部槍戰片。
這是這部電影的奇怪之處,也是情節上的疏漏之處吧。但不管怎么說,都反映了電影里的這份秘密計劃是無中生有出來、用來勾連電影的故事情節的。
《橡樹,十萬火急》當時公映的時候,國內主流報刊均刊發了推介文章,《人民日報》1978年8月28日刊發了名為“英雄人民的嘹亮頌歌——贊羅馬尼亞電影周上映的《橡樹,十萬火急》等三部彩色影片”的評論,《人民電影》1978年第9期,刊發了評論“忠于祖國,藝高膽大——評羅馬尼亞革命驚險影片《橡樹,十萬火急》和《偵察英雄》”,均高度肯定了電影的藝術成就。
這些評論首先贊揚了電影表現了羅馬尼亞軍官的英勇無畏精神,同時,也認為德軍少校的形象塑造,沒有臉譜化,很真實。
的確如此,影片里的德軍少校熱愛音樂,恪盡職守,也非常機智,而他的身上也不是沒有人情味。
他對女小提琴手產生了懷疑,通過查詢她的檔案,了解了她的身世,立刻采取私下動刑的手法,逼迫她說出真相。但是當他發現這一切徒勞無功的時候,卻讓她“逃吧”,顯現出他的身上還是殘存著一絲人性未泯的善意。
而影片里交待他的父親是德國高級將領,曾經參與謀殺希特勒的計劃而被處決,但他并沒有為此黯然神傷,卻認為父親之死有利于德國的存亡,在聽聞父親噩耗之際,他的眼前閃現出的是希特勒的蠱惑性演講,可見,他已經被法西斯的毒素浸透,不可救藥。
最后,他與羅馬尼亞軍官在戰場上坦克相見,勢不兩立,終于被他曾經的同學、今天的對手給消滅了。
電影還為這個人物設置了一個特別的伏線,就是他在戰場上因為受了重傷,失去了男性功能。
如果乍一看,還真的難以發現電影里對這個德國軍人的特別設置。但敏感的觀眾卻看出了其中的貓膩。
在一篇署名肖鋼、名為《當你墜入黑暗,藝術開始現身——記川美黃桷坪“每周一鍋”》的文章中,記載了一群當年看過《橡樹,十萬火急》的年輕朋友的觀后感受。文中說自己向朋友提及自己很喜歡影片里的德軍少校,但朋友說,那個少校沒有男性功能。文章的作者很感驚訝,重看了電影,果然如是,由此十分佩服朋友:“他的眼睛太毒,力透紙背,了解別人的心思,適合做間諜。”
電影里德軍最高長官的確嘲諷了帥氣的少校:“為什么在你自相矛盾的精神世界里,會隱藏著那種與德國命運格格不入的東西,比如說你對某個女人的欲望。”
少校回應了一句:“簡直不能容忍。”
最高長官繼續侮辱道:“你說的對,我正想說,負傷以后你的勇氣也跟著消失了。”
而德軍少校對他的同學、羅馬尼亞軍官也說出自己負傷之后,曾經了無興趣,產生過求死之心,他說:“作為軍人要戰斗到底,可作為人,我沒有任何信念。”
當時羅馬尼亞軍官曾經故意問他想自殺是否是因為個人問題,德少校說:“我說過是負了重傷才離開前線的,我早就沒有個人問題了。”
所以,這個德少校在道德品質上是無可挑剔的,因為他已經失去了男人的本性。當他在劇場里,面對著一個光怪陸離的跳舞場面的時候,他面無表情,而在餐廳里,一個舞女在他的面前賣弄風姿,他也視而不見,而德國駐羅馬尼亞高官整天沉浸在聲色犬馬之中,而德少校身為下屬,卻對那些靚麗的女性充耳不聞,毫無表示,都預示著他失去了男性欲望,就像《芙蓉鎮》中的糧站主任谷燕山也因為戰爭中受過傷,而在被卷入桃色風波時能夠亮出底牌,證明自己清白。
《橡樹,十萬火急》里設計出這樣一個沒有命根子的德軍少校,實際上暗示了法西斯已經沒有延續后代的傳承能力,毒害的只能是這一代人。少校的父親為反對希特勒而死,而少校自己卻一條道上走到底,但他卻失去了基因遺傳力量,電影的深意也可以說是隱藏在這里。
同時,這種身體殘缺的敵人形象,可以說是羅馬尼亞電影里的一個特點,比如,在《復仇》中的反角,唯有半年的生命存活期,但他卻利用這最后的時光,去進行一次瘋狂的殺戮。
因此,《橡樹,十萬火急》里的這個負面角色,頗有內涵,性格也比較豐滿,反映出了一個窮兇極惡的敵人的內心復雜性。
而另一個女小提琴手對于影片里的核心事件的介入,則完全是不由自主的。因為德軍最高長官對她意亂情迷,所以,她卷入到這場諜戰中。她厭惡德軍官,因此投身到羅馬尼亞的正義陣營,但她在電影里并沒有什么實際作用,最后她的死也是一次偶然導致的,德軍少校已經把她放走了,但是她卻被一名德軍士兵無緣無故地開槍打死,可以說,這是電影的粗疏之處,為煽情而煽情。
而德少校對她的身份的追查,了解她的身世真相,并把她帶到了德軍最高長官那里,沒想到的是德軍最高長官早就知道她的身份。
那么,什么是她的真實身世?
電影里并沒有明確的臺詞,但筆者從電影里提供的對白來看,應該她的身份是猶太人。
據尼古拉克萊伯所著的《羅馬尼亞史》(東方出版中心,2016年版)記載:“到1939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大羅馬尼亞的猶太人口達至頂峰,共有約80萬人,超過一半住在比薩拉比亞、布科維納和特蘭西瓦亞這些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后才并入羅馬尼亞的地區。”
可以看出,猶太人在羅馬尼亞的比例還是百思特網挺高的。
在二戰的開始階段,羅馬尼亞作為希特勒的幫兇進軍到蘇聯的時候,曾經大肆屠殺過猶太人,制造了集中營的屠猶慘案。
影片里的女小提琴手這樣介紹的身世:“40年我在音樂學院畢業以后,回到了奧拉迪亞(央視翻譯版里稱是特蘭西瓦尼亞,還是上譯版比較準確,央視版是一個地區,而上譯版是一個城市)老家,后來莫卡先生來電話,讓我參加一個專場音樂會,這是我成名的一個好機會。我就馬上去了,第二天,德軍占領了我的家鄉,我只好留在首都”,而她的親人被抓,很可能已經死了。
她的老家奧拉迪亞是靠近匈牙利的一個小鎮,1940年11月,羅馬尼亞政府參加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讓德軍開進了羅馬尼亞。
可以看出,德軍進入羅馬尼亞的時間,與女小提琴手所說的家鄉被占領的時間是吻合的。德軍進入她的家鄉,因為她的親人是猶太人,所以被抓了起來,生死未卜。
而德軍少校發現了她的猶太人身份,以為抓到了她的把柄,但是她堅貞不屈,并沒有交待出羅馬尼亞軍官的暗中行動,德軍少校無計可施,還是發了善心,放了她一馬。
但她終于沒有逃過德國人的子彈,倒在薔薇花叢中,構成了電影里的一個悲劇性的凄美段落。
扮演這位女小提琴的演員,從演員表上看,她的姓名與《多瑙河之波》里的安娜扮演者是同一個人。
《多瑙河之波》劇照
她出生于1941年,參演《多瑙河之波》時,她才十九歲,帶著少女的豐腴姿容,而拍攝《橡樹,十萬火急》的時候,她至少應該32歲,面容瘦俏,骨骼清奇,早已不見了處女作中的那種天然去雕飾,但對人物的掌控卻顯得老道精干,把小提琴身上的那種藝術氣質表現得頗為到位精準。
《橡樹,十萬火急》拍畢距今已經四十七年,當年電影里的歷史事件在羅馬尼亞本國已經作了重新的審視與觀照,影片里被推翻的獨裁政權,羅馬尼亞主流界竟然也為其平了反,但不管時事如此變化,《橡樹,十萬火急》作為一個藝術作品,還是反映了那個時代的一個側面與一個角度,有它的存在的必要,不然,央視也不會在過去了四十多年之后,還在電影頻道里重新播放這部電影的新配版。
本文由“文學私秘”原創,揭密文化隱衷,袒現創作要津,把握人性意旨,透視靈魂真相,敬請指正。如要轉載須征得本人同意,并請注明出處。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05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