撿到一分錢(撿到一分錢的兒歌歌詞)
“我在馬路邊,撿到一分錢,把它交到警察叔叔手里面。”這首創作于1964年的老歌,大家是不是都聽過?可是你知道嗎?歌曲里面提到的細節,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屢屢出現。百思特網
昨天(3月6日),青島老照片收藏家逄淑才介紹,他收百思特網藏的青島市冠縣路派出所1965年1月1日到1966年1月10日的“送交撿拾款、物”單據合訂冊,就精確記錄了當時市民“拾金不昧”的情況。
“1965年2月20日,7歲的寶山路小學學生魯明明在金鄉路撿到1分錢,交到了派出所里。”逄淑才說,在這本合訂冊里,撿到1分錢送到派出所的情況有好多起,最多的一筆是10元錢。撿到的東西也五花八門,有糧票、電影票、洗澡票、帽子、鋼筆、衣物、掃帚…… 登記本上還有處理情況記錄,大多數都由失主領回,也有根據實際情況處理的。
1965年9月24日,趙志堅在冠縣路15號門前樹上撿到了22個梨,“放了兩天一直還沒人來領,都壞了,以后作價處理了,2毛錢賣給了冠縣路81號黃克榮。” “3月5日是學雷鋒紀念日,現在翻看這個合訂冊更有意義。”逄淑才說,拾金不昧這項傳統美德,一代一代人都在傳承,56年前學習雷鋒精神的勁頭,從來都沒消減。你撿過哪些印象深刻的物件兒?
網友評論
延伸閱讀 人民網評:踏上新征程,更需弘揚和踐行雷鋒精神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為人民服務是無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無限的為人民服務之中去。”2021年3月5日,我們迎來了又一個學雷鋒紀念日。
從一名普通士兵,到成為時代的楷模、民族的脊梁。是什么能讓雷鋒的名字刻在億萬人民心中?是熱愛黨、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崇高理想和堅定信念,是服務人民、助人為樂的奉獻精神,是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的敬業精神,是銳意進取、自強不息的創新精神,是艱苦奮斗、勤儉節約的創業精神。雷鋒精神不僅已經成為了民族精神的一部分,更激勵了無數人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作出不平凡的業績。
雷鋒精神既是永恒的,也是與百思特網時俱進的。2020年,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過程中,被發揚光大的志愿精神就是時代賦予雷鋒精神的新內涵。從用私家車義務接送醫護人員上下班的愛心志愿者,到把自家酒店房間拿出來、免費讓醫務人員住的酒店老板;從通宵達旦、給醫院趕做1800份早餐的餐館廚師,到將一份份飯、菜送到醫院送到居民身邊的外賣小哥……居民志愿者、巾幗志愿者、青年志愿者、網絡志愿者、文明志愿者、民兵志愿者等等,以實際行動書寫了抗疫期間的“雷鋒故事”,共同匯集起如海一般深沉的中國力量。
戰疫期間感動無數國人的志愿者,只是近年來涌現出來的各行各業志愿者的縮影。從持續深入貧困山區支教、關愛留守兒童、服務基層群眾的“本禹志愿服務隊”,到把助人為樂當作使命、用愛心溫暖他人的“郭明義愛心團隊”,廣大志愿者、志愿服務組織、志愿服務工作者立足新時代、展現新作為,使我為人人、人人為我在全社會蔚然成風,推動了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
如志愿者一樣,無數人用愛心溫暖需要幫助的人,在服務社會、助人為樂、愛崗敬業中提升人生境界。不管是單膝跪地20分鐘不換姿勢托舉受傷外賣小哥的執勤民警,還是剛剛榮獲“感動中國2020年度人物”榮譽稱號的愛心廚房創辦者萬佐成、熊庚香夫婦;無論是“相約在零點37分”的列車員雷杰和貨運司機郝康,還是在火車站跪地救人卻誤了火車的兩名醫學生……日常生活中,無數人早已把雷鋒精神播撒在祖國大地上。
涓滴成海、聚沙成塔。雷鋒精神,人人可學。我們既要學習雷鋒的精神,也要學習雷鋒的做法,把崇高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質追求轉化為具體行動,體現在平凡的工作生活中。當我們每個人都把“愛崗敬業”放在心上,把“為人民服務”融入日常,把“助人為樂”當成文明,社會就會凝聚更多積極向上向善的力量,文明程度就會不斷提高。
踏上新征程,創造新輝煌,我們需要更多的平凡英雄,做出自己的貢獻,把雷鋒精神代代傳承下去,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凝聚更強大的精神動力。
(原標題:56年了!青島小學生“撿到一分錢交給警察叔叔”的真實記錄找到了) 來源:北晚新視覺綜合 大河報 網友評論 人民網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801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