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的兒子叫什么?(唐太宗的14個兒子與生母詳細介紹:哪個兒子最得寵)
恒山王李承乾: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宗極為寵愛和最為器重的兒子。
李承乾3歲時,唐太宗便讓長孫皇后的侄子長孫家慶擔任了他的侍讀,承乾5歲時,唐太宗又讓陸德明與孔穎達這兩位秦王府十八學士教導兒子儒學經典。唐太宗即位后沒多久,就將年僅8歲的李承乾立為皇太子。從貞觀4年起,唐太宗便開始讓李承乾處理朝中庶務,以及在自己居喪或離京時擔負起監國的重任,李承乾“頗識大體”“頗能聽斷”,小小年紀卻干得相當出色。
李承乾生病后,不信佛也不信道的唐太宗卻下旨請了天竺高僧波頗與道士秦英來為愛子祈福。承乾病愈后,太宗大喜之下賜了綾帛等六十段與及時服十具給波頗,又召度三千人出家,并特地修建了西華觀和普光寺,還將獄中的囚犯減免了罪行,以此為承乾祈福。
又為了不讓兒子太辛苦,唐太宗特別準許承乾不用多讀書,只要和孔穎達評說古事即可。不過李承乾并沒有借機放縱自己,反而更加展示出了治國安邦的卓越才能,有一次唐太宗讓他試著寫一寫治國的策略,結果他很快便寫滿了三頁紙,內容很有價值,唐太宗看了后非常得意地向侍臣們炫耀說:“先論刑獄為重,深得經邦之要也。”
貞觀8年,李承乾加元服,唐太宗因此大赦死罪以下,賜五品以上子為父后者爵一級,天下大酺三日,又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貞觀9年,李承乾娶秘書丞蘇亶長女蘇氏為太子妃,唐太宗百思特網為此大宴群臣,賜帛各有差,通宵達旦的宴飲甚至還被褚遂良上諫了一番。貞觀12年,李承乾的嫡長子李象出生,因為皇孫誕育之喜,唐太宗詔令天下見禁囚徒都降罪一等,內外官職事五品以上子為父後者,各加勛官一轉,天下大酺五日,又大宴五品以上于東宮。
貞觀13年,唐太宗在東宮為李承乾設立太子學館——崇文館,毫不忌諱承乾有可能會借此機會培植威脅皇帝地位的私人勢力。貞觀15年,唐太宗為鞏固承乾的太子之位,詔令三品以上官員嫡子皆事東宮,以保證朝中重臣對太子的鼎力支持。貞觀16年,唐太宗有下詔令皇太子出用庫物不設上限。但這時的李承乾隨著年歲漸長以及患了足疾,開始變得叛逆起來,不過是因事對父親不滿,就敢任性大膽到一連幾個月不上朝,而唐太宗不僅對此沒有任何的指責與批評,還特地將魏征任命為太子太師,意在告訴眾人他是絕對不會廢太子的。
就算后來李承乾犯下了謀反這等滔天大罪,唐太宗也不愿殺了這個兒子,朝中大臣也沒人敢說太子謀反按律當斬之類的話。最后還是通事舍人來濟進言說:“陛下不失為慈父,太子得盡天年,則善矣。”這才合了唐太宗的心意,最終謀反案的一干從犯全部被賜死,身為主犯的李承乾卻保住了性命,只被廢為了庶人。而來濟也因此得到了唐太宗的看重,官職不斷得到升遷,不久就任考功員外郎,次年便升遷至中書舍人,與令狐德棻等人共同撰寫《晉書》。
李承乾雖然被廢,但唐太宗為了兒子將來的安危考慮,在立新太子時以“泰立,承乾、晉王皆不存;晉王立,泰共承乾可無恙也”為由,果斷立了年幼卻性格溫和的李治為太子,目的就要能夠同時保住承乾、李泰、李治這三個心愛的兒子。
貞觀18年12月,李承乾病逝,唐太宗為之廢朝,并葬之以國公禮。唐玄宗開元27年,李承乾的嫡孫李適之出仕唐玄宗的左相,李適之因為祖父謀反被廢,父親李象又遭武后所黜,葬禮有闕,于是上疏請求歸葬昭陵之闕內。唐玄宗遂下詔追贈李承乾為恒山王、荊州大都督,謚曰愍,陪葬昭陵;又一并追贈了李適之之父李象為越州都督、郇國公,伯父李厥及亡兄李玭等人也“并有褒贈”,“褒冊典物,焜照都邑,行道為咨嘆”。
事隔數十年后,李承乾終于重新回到了父母的身邊,自此長眠于昭陵,永遠陪伴在父母親身側,再也不分離。
楚王李寬:
生母后宮某氏,武德年間過繼給唐高祖李淵之子李智云為后,被封為從一品的嗣楚王,早夭,貞觀初年唐太宗追封李寬為正一品的楚王,因為無后,國除。
郁林王李恪:
生母楊妃。楊妃在史書上的記載只有7個字:“恪母,隋煬帝女也。”可見楊妃雖然名義上為隋煬帝女,看似出身高貴,然而連生母為誰、排行第幾、封號為何都不知曉。楊妃沒有公主封號,說明沒有受過正式冊封——隋煬帝登基后便去了洛陽,即使是冊立太子也不過是下詔遣使回長安,更不用說還會特意記得要去冊封一個留在長安的公主了。也由此可知楊妃的生母身份較低,且并不得寵,只是一名普通后宮。
而史官在史書中極為同情李恪,盡管完全列舉不出李恪究竟有何政績和才華,但仍舊對李恪是各種溢美之詞,所以在其傳記里特別提到“恪母,隋煬帝女也”這一句,就是為了表彰李恪生母身份與眾不同。但即便如此也仍只有隋煬帝女這個頭銜,可見楊妃無論是在隋宮還是唐宮地位都不高——在隋宮里沒有公主封號、在唐宮里嬪妃品級低到沒有記載甚或是不值得史官記載。
同時根據岑仲勉先生的統計,楊廣在位的十四年里,累計下來在長安待的時間只有186天,絕大部分時間不是在巡幸的路上就是在準備巡幸,所以想來楊公主若是受寵的話,理應同其長姐南陽公主一樣,陪伴在隋煬帝身側遠離長安才是。可事實卻恰恰相反,依據李恪生于武德二年的情況來看,楊公主應當是武德元年便入了宮。換言之,李淵在長安甫一登基,楊公主便就此成了秦王府后院的一員,很顯然這位楊公主雖然說起來也是隋煬帝的女兒,卻根本得不到父親的重視和寵愛,所以才會被遺忘在長安,被新建立的李唐王朝順手接收。
何況李淵與楊廣的母親都是獨孤氏,還是親姐妹,獨孤皇后曾對李淵頗為照拂;李淵建立的唐朝至少在名義上是從隋恭帝手上禪讓過來的,結果李淵就這樣將他表弟遺忘在長安的女兒丟給了自己的兒子做妾。李淵若還算看重這位與自己多少有點血緣關系的前朝公主的話,怎么說也要將其嫁做正妻而不是小妾——無論是嫁給皇子還是大臣。而且就算是做妾,也該塞給太子李建成,而不是塞給當時看起來與皇位無緣的秦王李世民。畢竟人家李建成好歹在武德九年前還是太子的身份,若無意外的話,這位楊公主作為李建成的小妾,等太子登基后怎么說也能混個五品以上的嬪妃當當,而給親王做妾,最多只是個五品的孺人。
更何況根據楊廣死于義寧二年三月(618年),李恪卻在李唐武德二年(619年)就出生了的情況來看,楊公主很明顯是在熱孝期間懷的孕,竟然連為親生父親守滿27個月的孝都做不到。由此可見這位所謂的“隋煬帝女”在李唐王朝的眼中究竟是個什么樣的存在了,更別說還能得到怎樣的禮遇了,若楊公主的身份還算尊貴,又怎會如此被人隨意地打發,甚至連為父親守個孝的機會都沒有。
而楊妃會被如此對待也是再正常不過的事,自古成王敗寇,亡國之君的地位都擺在那兒了,更別說亡國公主了。想想秦滅六國后,六國“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于秦”的凄慘模樣;想想陳朝滅亡后陳后主的幾個親妹妹,樂昌公主被賞給楊素做妾,宣華夫人、弘政夫人被沒入了隋掖庭,還有幾個被賞給了朝中大臣和皇子;再想想宋徽宗的女兒柔福帝姬也是公主,在金朝過的卻是什么日子,便可知這些亡國公主在新王朝眼里不過是戰利品一樣的存在。
再看她在后宮中的封號。唐朝貞觀年間的四夫人封號以貴淑德賢為序,韋貴妃的封號是非常明確的。另有一位生育了十三皇子李福的楊貴妃,貴妃的封號是死后追封,可見其生前也是正一品的妃位,很有可能封號便是淑妃。而燕德妃是由賢妃升為德妃的,原因是陰妃之子李祐謀反被誅,陰妃也由此被降為了嬪。還有一位鄭賢妃,是燕賢妃升為德妃后隨之晉位的。所以楊妃生前并無妃位,不過是死后才被追封為“妃”,提升了品級。
楊妃的長子李恪可謂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待遇最差的一個。一生中不僅毫無得寵事跡,而且不過是犯了踩莊稼和賭博這樣的小錯,就連續2次被削去都督的頭銜,先后削去實封共600戶,只剩下200戶的實封。李恪還因此遭到唐太宗的好一頓痛罵,甚至被比作了燕王劉旦(漢武帝之子,因為不能安分守己,遭到漢武帝的厭惡)。而李恪犯的這些錯誤與受到的懲罰無論是在史書上還是李恪本人的墓志上,均有記載,互相印證。
貞觀2年5月李恪與李泰同時受封,李恪受封益州都督,封地只有8州,李泰卻是揚州大都督兼越州都督,封地多達22州。而且李恪受封的不過是都督,李泰卻是大都督(《唐會要》記載,益州的大都督府于貞觀二年二月二十日,去“大”字,直到唐高宗龍朔2年才由都督府升級為大都督府),所以李恪與李泰雖然同時受封,但李恪不僅都督府的規模遠不及李泰的大都督府,封地更是比李泰少了近三分之二。
貞觀7年李恪前往自己的封地時,唐太宗對他說:“父子之情,豈不欲常相見耶?但家國事殊,須出作藩屏。”由此可見讓諸王之藩是因為“家國事殊”,更是為了絕諸皇子的“覬覦之心”,但這一番冠冕堂皇的話,實際上更適合身為太子同母弟的李泰而不是庶出的李恪,畢竟作為太子同母弟,李泰對儲位的威脅才是最大的。然而唐太宗在“家國事殊”面前卻出于私心,不僅不讓李泰之藩,甚至還想讓他搬進武德殿居住;李治就更不用說了,唐太宗一直將這個兒子親自帶在身邊撫養,絕口不提之藩的事,貞觀16年甚至干脆直接讓他上朝參政了,卻偏偏將沒什么威脅的李恪打發到封地上去。
唐太宗曾給李恪寫了一封信,其中有“汝方違膝下,凄戀何已,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這樣一句話,然而就在唐太對李恪說“欲遺汝珍玩,恐益驕奢”——以避免李恪變得驕奢為由而不肯多給他財物時,卻在一轉身面對李承乾與李泰時,又是截然相反的態度。唐太宗賞賜李泰時不僅“賜泰物萬段”,每個月給李泰的東西甚至“有逾于皇太子”,對李承乾更是干脆直接取消了他出用庫物的限制。
而史官稱李恪有文武才,但善騎射不過是身為關隴軍事貴族最基本的素養,在唐朝這個連后宮才人都能陪帝王騎射的朝代里,李恪雖然善騎射,卻沒有絲毫的軍功或突出的事跡可以證明。李恪的文才同樣毫無記載,別的皇子具體到擅長哪種書法有多少部作品都有記錄,唯獨李恪的“文才”連李唐皇室成員中最常見的書法特長都不見蹤影,而同樣因為謀反被誅的漢王李元昌,卻能夠以書法、繪畫、射獵著稱于各部史書。
《冊府元龜》:“唐漢王元昌,高帝子,性警悟,有勇力,工騎射,頗涉文史,兼能隸書。”
《唐朝名畫錄》:“漢王元昌善畫馬,筆蹤妙絕,后無人見。畫鷹鶻、雉兔見在人間,佳手降嘆矣。”
《法書要錄》:“漢王童年,自得書意。夙承羲、獻,守法不二。”
《歷代名畫記》:“天人之姿,博綜伎藝,頗得風韻。自然超舉,碣館深崇,遺跡罕見。在上品二閻之上。”
一位專研經典名著,擅長音樂,繪畫精妙,射獵如神的多才多藝的俊美皇子便栩栩如生地在后人心目挺拔起來,相比之下,李恪的才華無論是在史書還是墓志銘上,都沒有分毫體現。
而唐太宗雖然一度有過改立李恪為太子的想法,但這件事不僅是在立了李治為太子后又過了7個多月的時間才提出來的,而且唐太宗只對最不可能贊同的長孫無忌一個人說過,被反駁后不但再也不曾提及此事,甚至對提名未果的李恪也毫無保護措施。
還有人試圖將李恪當不上皇帝的原因歸結為是具有前朝血統的緣故,不過這種說法完全是無稽之談,畢竟李恪的兩朝血統不是什么前無古人后無來者之事,歷史上兩朝一脈的皇位繼承人比比皆是。比如后趙石虎的太子石世,生母就是前趙的安定公主;比如北周閔帝宇文覺的生母就是北魏馮翊公主;就連隋煬帝楊廣的太子楊昭也是兩朝一脈——楊昭的生母蕭皇后,即西梁孝明帝蕭巋的女兒。
再說如果前朝血統真的是問題,是忌諱,那么唐太宗為何在明知李恪具有隋朝血統的情況下還想立其為太子?長孫無忌又為什么不用這樣的理由來反對唐太宗立李恪?所以李恪與儲位無緣,和他的生母楊妃是隋煬帝的女兒根本沒有任何的關系,而是因為李恪與楊妃均不得寵于唐太宗的緣故。
永徽元年,李恪作為唐太宗的庶長子,與唐高祖的庶長子荊王李元景一起被唐高宗封為三公,永徽四年又與李元景因謀反案被殺。
唐中宗在神龍年間大肆追封李唐宗室時追贈李恪為司空,至于李恪是否恢復了正一品的親王爵位,《舊唐書》沒有記載,《新唐書》同樣也沒有記載,而且因為一同謀反的李元景等人均有“復官爵”的明確記載,唯獨李恪卻完全無此一提,所以歐陽修在《新唐書》中提到李恪時,只稱其為“郁林王恪”,而不是“吳王恪”。
濮王李泰:
母親長孫皇后,是唐太百思特網宗最為寵愛的兒子,各種得寵事跡在史書上比比皆是。
武德3年,李泰剛出生就被封為宜都王,次年又進封為正一品的衛王與上柱國。貞觀2年,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為揚州大都督與越州都督,封地22州。而除了都督的頭銜外,李泰還是雍州牧與左武候大將軍(這是貞觀時期李泰獨有的殊寵,除了李泰之外,只有胞弟李治有這樣的待遇——李治除了都督的頭銜外,還是右武侯大將軍)。
貞觀7年,與李泰同齡的李恪按例去了封地,而唐太宗不僅長期沒讓李泰去封地,甚至還下詔讓李泰搬進武德殿居住,被魏征諫止。不過唐太宗因為疼愛兒子而做出的種種出格舉動,并沒有因為大臣們的極力勸諫而就此作罷。
有一次李泰對父親抱怨說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對自己不夠尊重,結果唐太宗一聽自己心愛的兒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話不說,立馬把那些大臣召進宮來嚴詞質問一番。房玄齡等人被嚇得是不敢說話,唯有魏征梗著脖子據理力爭。最后唐太宗承認自己是因為對李泰的私愛而忘公了,然而事后對這只青雀的寵愛依然是該怎么來還是怎么來,大臣們也無可奈何。
又根據史書的記載,李泰“腰腹洪大”,不過唐太宗見到愛子如此圓滾滾的模樣,擔心的卻不是太胖的話會影響身材,而是覺得兒子這樣上朝參拜的時候一定會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別準許他乘著小轎子到朝所。又因為李泰愛好文學,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學館,任其引召學士。至于大名鼎鼎的芙蓉園,與東都洛陽中盡占了惠訓坊一坊之地的大宅,都是唐太宗賜給寶貝兒子的,而李泰于洛陽都城修建的魏王池與魏王堤,也因此馳名于世。
貞觀14年唐太宗親臨李泰在長安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別赦免了雍州及長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賦,還賞了魏王府的官員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東西。說到李泰的這座府邸,早在還沒有正式搬進來入住之前,便因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進諫。而唐太宗照舊是對岑文本的上疏夸獎賞賜了一番,卻唯獨不見對李泰的行為有任何的不樂意與制止。
貞觀15年,由李泰主編的《括地志》完稿,唐太宗非常高興,如獲至寶,不僅將這部著作收藏進了皇家的藏書閣中,還接二連三地大肆賞賜李泰——先是賜“物萬段”,緊接著又每月賞賜大量的財物,數量之多甚至超過了太子的規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勸諫。結果唐太宗是樂呵呵地表示贊同他的觀點,卻并沒有因此削減李泰的開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開支限制,等于是變相地維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銷。
唐太宗不僅對李泰百般寵愛,經常帶著他四處游幸不說,甚至不過短短一日見不到他,就要派自己養的一只名為“將軍”的白鶻去送信,一日之內如此鴻雁往返數次。就連李泰的長子也因為父親的原因“特為太宗所愛”,受到了唐太宗的特別寵愛,四歲的時候便被接進宮中撫養,并賜名為“欣”。
貞觀17年太子李承乾被廢,李泰借機向自己的父親撒嬌,聲稱自己百年之后定會殺了自己的兒子把皇位傳給弟弟李治。而唐太宗一見圓滾滾的青雀投進自己的懷中,立馬心就軟了,再一聽這樣的保證,當即便許諾要立他為太子。不過這樣的謊言卻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靜下來也明白殺子傳弟的事根本不可能發生,于是為了保證自己的這三個愛子能夠同時活下來,果斷地立了李治為太子。
雖然不得不貶斥李泰,但唐太宗仍在詔書中說道:“魏王李泰,是我極為心愛的兒子,我對這個兒子實所鐘心。此子年幼的時候就很聰敏伶俐,又十分愛好文學,我對他的寵愛是那么的不同尋常……”就在李泰被貶后不到四年的時間,唐太宗將他重新進封為濮王。不僅如此,唐太宗還拿著李泰的上表對周圍的大臣說:“泰文辭美麗,豈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記掛他,你們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愛,這也是保全他們三個兄弟的兩全之法。”
永徽3年,李泰逝世。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特別以最隆重的喪葬規格來為李泰舉哀——不僅將其追贈為太尉與雍州牧,謚曰恭,還為之輟朝,又下令“班劍卌人,羽葆鼓吹,賻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賜東園秘器,葬事官給,務從優厚”,并特意請了法藏禪師來為哥哥的往生祈福。
李泰本人才華橫溢,史載其“聰敏絕倫”,因為他不僅對文學十分精通,所藏書籍甚至和皇室的藏書樓一樣多,還寫得一手絕妙的行書、草書,對書畫鑒賞也相當在行。根據唐代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中的記載,李泰有兩枚書畫鑒賞印,分之為“龜”、“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駿圖》亦是因為李泰才得以流傳下來。
而李泰主編的《括地志》旁征博引,保存了許多六朝地理書中的珍貴資料,對后百思特網世影響甚深,創立的新的地理書體裁也為唐宋總志體例開了先河。李泰逝世后還留下了二十卷文集,只不過可惜的是,這些文集至今已經失傳了。
庶人李祐:
生母陰嬪。據推測其封號原本應為淑妃或德妃,因其子謀反而被降為了嬪。其父陰世師因效忠隋朝而被唐高祖李淵處死,陰世師之子陰弘智等人由于年幼而免于一死,作為女眷的陰氏則被沒入掖庭充為宮婢。也許是因為陰世師與李淵有著相當的仇怨,而陰氏又成了李世民的妃嬪,所以許多人喜歡臆想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有著一段隔著國仇家恨的虐戀深情。然而就史實而言,這樣的說法顯然是毫無根據的,畢竟后宮中作為罪籍沒入的女子不在少數,上官婉兒即因祖父上官儀之事被沒入掖庭;而作為宮婢被主子臨幸的更不在少數,章敬皇后吳氏便是在沒入掖庭后得到了唐肅宗的臨幸,從而生下了唐代宗。
而且若是對陰氏這個所謂的仇人之女心存芥蒂的話,李淵就不會在武德八年將陰氏之子李祐冊封為宜陽郡王,李建成等人也會借此機會大肆抨擊李世民。所以李世民與陰氏之間所謂的隔著國仇家恨的愛情,不過純屬后人的YY罷了。更不用說陰氏在史書中只得一句“陰妃生庶人祐”后,便再無只言片語的記載,甚至單就其子李祐謀反一事來看,陰氏在李世民心中能有幾分分量也是可以掂量得很清楚。
同樣是謀反,李祐的結局是被誅后廢為庶人,生母連坐遭降;而李承乾雖被廢為了庶人,卻保全了一條性命。這樣的差距很明顯可以看出陰氏與李祐是否真的深得李世民的寵愛,若陰氏真的與李世民有過一段所謂的超越國仇家恨的轟轟烈烈的愛情,那么想必李祐絕不會落得個身死的下場。畢竟陰氏只有李祐這么一個兒子,處死了他就相當于毀掉了陰氏下半輩子的依靠,李世民若對其有情,再怎么對李祐處以重罰也好過將其處死。而陰氏一夜之間失去了唯一的兒子,即使還能夠留得一條性命,也是從此生不如死。
李祐生平最愛和一群小人廝混,還經常狩獵無度。由于李祐的表現十分不好,唐太宗認為是齊王長史薛大鼎教導無方,于是將權萬紀任命為新的齊王長史。
貞觀10年李祐改封齊王,受到舅舅陰弘智(擔任正七品下的尚乘直長 )的挑撥,私下招募壯士意欲謀反。而唐太宗見李祐不能悔過,“數以書責讓”,幾次寫信責備李祐,權萬紀見狀唯恐自己也會像當初的薛大鼎那樣被牽連受罰,于是主動上京向唐太宗信誓旦旦地保證李祐一定會改過。結果李祐認為只有自己被斥責了,對權萬紀極為不滿。而權萬紀“性又褊隘”,只知道一味地嚴防死守,不準李祐這個不準李祐那個,惹得李祐大怒甚至想殺了他。不過權萬紀事先得了風聲,將意圖謀殺自己的幾個人全部關進牢里,并將此事上報給了朝廷,最后唐太宗令人將李祐與權萬紀帶回京城,權萬紀奉詔先行,卻被李祐在半路中射殺而死。
李祐射殺了自己的長史后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謀反,但他治下的青州、淄州等地的士兵并不聽他的命令,而兵曹杜行敏號召眾人抓住李祐,士兵們卻紛紛響應。于是杜行敏帶兵包圍了李祐等人,堆積柴草準備點燃,李祐不得不束手就擒,他的黨羽全部被殺,李祐被帶回京城賜死,并被廢為了庶人,齊國國除。
隨后,唐太宗將敢于當面數落李佑罪行并試圖殺了李佑的齊州百姓羅石頭追贈為亳州刺史,而痛斥李佑的高君狀被封為榆社縣令,將李佑捉拿歸案的杜行敏由兵曹一下子被提拔為了巴州刺史,其他協助杜行敏擒住李佑的眾人也一并得到了豐厚的賞賜。
蜀王李愔:
生母楊妃,是唐太宗14個兒子中唯一被罵作禽獸不如的。
貞觀10年李愔改封蜀王,擔任益州都督一職。也許是李愔還未之藩前就表現得不好,再加上之藩后表現得也很不好,所以直到貞觀13年,李愔才得到了親王應有的800戶實封,比其他一同之藩的皇子整整遲了3年。
不過李愔并沒有因此吸取教訓有所收斂,仍常常在封地上毫無理由地毆打縣令,又因為打獵無度,在莊稼地上肆意踐踏,惹得當地百姓是怨聲載道。他的屬下楊道整曾諫言阻止,結果被李愔從馬上一把拽了下來,好一頓捶打。而在聽聞了李愔種種胡作非為的事情后,唐太宗曾十分厭惡地說:“就算是禽獸,只要好好馴服還能讓其聽命于人;就算是鐵石,只要好好煉制也能做成可用之物,只有像李愔這樣的人,連禽獸和鐵石都不如!”當即便削去了李愔一半的封地和蜀王府中的官員,以及400戶實封,又將他貶為虢州刺史,剛剛上任沒幾個月的蜀王師蓋文達也因此被免官。
唐高宗李治即位后不到一年的時間,李愔就因為肆意妄為被御史大夫李乾祐彈劾了,唐高宗因此很感慨地對自己的皇叔李元景等人說道:“蜀王打獵過度,侵擾百姓民生,他的縣令、典軍也經常無罪被罰。別人阿諛奉承他,他就高興,別人不遵循他的意思,他就發怒,這樣的人作為一州長官,又如何能夠治理百姓?……李愔如今被法司彈劾,朕實在是引以為恥。”于是李治召見曾極力勸諫過李愔的楊整道,將之任命為匡道府折沖都尉,并賞賜一番,同時又將李愔貶為了黃州刺史。
永徽4年,李愔因為連坐李恪的謀反案被黜為庶人,后來又改封為涪陵王,不過再也沒有擔任過任何官職——這對于李愔所在之地巴州的百姓來說,絕對是喜聞樂見的。畢竟李愔先前無論如何被貶,總要擔任一州長官的職務,如今李愔沒了刺史的職銜,巴州的百姓就再也不用擔心自己的莊稼總是無緣無故地被踩,巴州的大小官員更不用時刻提心吊膽著會被無故毆打了。
乾封2年,李愔逝世,咸亨初年被準許陪葬昭陵,李唐王室也算是對這位徒有王子皇孫之名的蜀王仁至義盡了。
蔣王李惲:
生母王氏,貞觀10年改封蔣王,封為安州都督,賜實封800戶。李惲離開安州的時候器物服飾裝了四百輛車,當地百姓不堪他的壓迫,李惲因此被彈劾,但唐高宗還是赦免了他。
李惲與皇叔滕王李元嬰是宗室中出了名的貪財暴斂,有一次唐高宗賞賜宗室各位親王五百段帛,唯獨沒給李惲和李元嬰二人,而是說:“滕叔、蔣兄能夠自取財物,不需要賞賜,我就給你們一人兩車麻來串錢好了。”李惲與李元嬰聞言十分慚愧。
上元年間,有人誣告李惲意欲謀反,李惲害怕之下自殺身亡,唐高宗對此十分傷心,一怒之下將誣陷李惲謀反的張君徹等四人全部誅殺,然后追贈李惲為司空、荊州大都督,并將他陪葬昭陵。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96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