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專題片解說詞(電視專題片解說詞)
圖州委宣傳部
青海新聞網訊 柴達木位于青藏高原東北部,青海省西北部,是中國四大內陸盆地中海拔最高的巨大山間斷陷盆地,面積25萬平方公里。
昆侖山、祁連山、阿爾金山,三座世界聞名的偉大山脈,是柴達木盆地最顯著的地理標志。大自然就是這般的神奇,給你以嚴酷的環境,蒼涼的風貌;卻又為你饋贈豐富的資源,無盡的寶藏。
察爾汗,中國第一、世界第二大鹽湖,面積達5856平方公里,是柴達木盆地海拔的最低點,更是遍布柴達木33個鹽湖中的靈魂所在,僅鈉鹽的儲量,就能鋪設一條厚6米,寬12米,往返于地球與月球之間的銀色高速公路。
時光回溯到2016年8月22日午后,習近平總書記來到青海鹽湖工業股份有限公司鉀肥分公司碼頭。
這是總書記蒞臨青海視察的第一站。他在聽取了青海省委、海西州委負責人關于柴達木盆地發展循環經濟和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情況介紹,了解了企業生產經營、產業技術升級、高原特色生物產業發展、鎂合金新材料等情況之后明確指出——
鹽湖資源是青海的第一大資源,也是全國的戰略性資源,務必處理好資源開發利用和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發展循環經濟是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的必由之路,要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積極推動區內相關產業流程、技術、工藝創新,努力做到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益,讓鹽湖這一寶貴資源永續造福人民。
習近平總書記的指示精神,不僅確立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生態坐標,而且指明了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發展方向。
于是,初現端倪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區四園”的愿景構想更加自信,“一區四園”各具特色的戰略布局更加堅定。
這就是令人心馳神往的柴達木——以綠色發展為基調,面積涵蓋整個柴達木盆地,世界面積最大的循環經濟試驗區。
這就是讓人留戀駐足的海西州——開發資源必須固守生態紅線,建設項目必須堅定綠色發展的希望之地,圓夢之鄉。
時光的腳步從不會在任何地方駐足,但它卻在這個實景影像與文字闡述中,成為一段令人難以忘懷的歷史典藏。
這就是總書記的關懷與厚望,勉勵與寄托——
因為它不僅是中國最大,世界著名的鉀肥生產基地;而且是中國最大,人類翹楚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的策源地。
鉀肥被譽為“糧食的糧食”,而我國土壤缺鉀,作物缺鉀,長期依賴進口的現狀,正在這一條條繁忙的生產線上得到逐步改變。
實現鉀肥產品千萬噸級,具有世界影響力的鉀肥基地,不僅是百年鹽湖的遠景目標,更是綠色海西、綠色青海、綠色中國的百年期盼。
循環經濟,綠色發展,讓聞名遐邇的察爾汗鹽湖,在今天擁有了一個更新奇更形象的稱謂:這就是由“‘鎂’不勝收、‘鋰’爭上游、富‘鉀’天下”組合而成,與生態海西、“美麗家園”諧音的生態鹽湖、“鎂鋰鉀園”。
察爾汗,這個曾經被千萬年陽光凝結,又被千萬年風沙覆蓋的干旱鹽湖,只有在今天,才能重新煥發出它黯然千年的古海靈光。
在這一方鹽田的面積相當于一個西湖的粼粼波光深處,蘊藏著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氯化鋰;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的氯化鉀;中國第一、世界第一的氯化鎂。
一個由鉀派生而出的循環經濟產業鏈從此誕生——
抓住鎂,打造金屬鎂、鎂合金的世界鎂工業基地;
發展鋰,打造鋰電池、鋰金屬的國家新能源材料工業基地;
走出鉀,打造國家享譽世界、擁有一定話語權的鉀肥基地;
整合堿,打造國家集純堿、燒堿、儲能熔鹽一體的示范園區和國家重要的氯堿基地。
產業一體化、廢物資源化、循環高效化、技術高端化、裝備現代化,已然成為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一區四園”的生存根基和命脈。
《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總體規劃》自2010年3月15日經國務院批復,標志著試驗區循環經濟建設發展由此上升為國家戰略以來,中央和省上先后下達循環經濟發展專項資金24.08億元,用于壯大園區投融資平臺資本實力和提升園區基礎設施配套水平、公共服務平臺建設以及產業體系構建。
截至目前,試驗區累計完成固定資產投資1979.26億元,其中工業投資1798.79億元,年均增長30%以上;完成基礎設施投資197.2億元;建成重點產業項目83項;招商引資落地建設項目140個,建成項目64個,實際到位資金504.8億元;入住工業企業121家,其中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73家;初步形成七大主導產業。
鹽湖化工產業已形成850萬噸氯化鉀、80萬噸硫酸鉀鎂肥、10萬噸高純氫氧化鎂、10萬噸金屬鎂、430萬噸純堿生產能力,鹽湖化工梯級開發初具規模。
德令哈工業園區注重鹽堿化工產業、新材料產業、新能源產業、裝備制造產業、特色生物加工產業的培育,鹽堿化工已形成了230萬噸純堿、200萬噸水泥、10萬噸高純氫氧化鎂及下游開發產品、10萬噸氯化鈣生產能力;新材料產業形成了1.5萬噸金屬硅、2400噸高強高韌鎂合金、10萬噸高性能高分子結構板材產品生產能力;新能源產業已建成了太陽能光伏發電730兆瓦、太陽能光熱發電10兆瓦、風力發電100兆瓦,一條長達20公里的金光大道,已然成為德令哈的又一道靚麗風景;裝備制造已形成180米管線、6.5萬噸鋼結構、100兆瓦晶硅太陽能電池板、300兆瓦高原型風機制造、20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裝備制造、300兆瓦晶體硅太陽能組件等產品產能;特色生物加工已建成黑果枸杞精深加工、3000噸枸杞酵素等項目。
油氣化工產業已形成230萬噸原油和75億立方天然氣開采、150萬噸原油加工、100萬噸天然氣制甲醇產能,建成澀寧蘭、澀格、澀花等輸氣、輸油管線。
金屬冶金產業已形成185萬噸鉛鋅采選、5萬盎司黃金、3000噸銅礦產能,在建鎳鈷礦采選及冶煉工程項目。
煤炭綜合利用產業已形成440萬噸焦炭、15萬噸煤焦油加工、3億立方焦爐氣、30兆瓦焦爐氣發電產能,正在積極推進60萬噸煤制烯烴等項目。
藏青工業園位于格爾木市東出口以東地區,用地規模29.9平方公里,自2014年6月12日全面開工建設以來,已經走過了四度不平凡的春秋。
藏青工業園區發展將以企業為主體,構建以資源加工轉換為主導、循環經濟產業和物流商貿產業為支撐的“一體兩翼”產業體系。它的建成,不僅是青海省又一個重要的生產基地,更是探索跨省區合作共建園區的經驗,發揮對口援藏機制優勢,提高產業援藏水平,拓展“一帶一路”戰略中絲綢之路經濟帶空間,擴大對外貿易的一片新天地;堪稱全國首例省區合作興辦循環經濟工業園區的新模式。
柴達木不僅是礦產資源的聚寶盆,更是太陽能利用的聚寶盆;年日照時間3100小時,年總輻射量每平方米6950兆焦,太陽能位居中國第二,世界第三。
太陽能光伏電站裝機容量已達到3924兆瓦,累計發電量達96億千瓦時,同時建成100兆瓦單晶硅棒生產、200兆瓦高倍聚光光伏組件、300兆瓦高原型風電整機組裝和風電塔筒制百思特網造等項目,正在推進太陽能運維機器人裝備制造、600兆瓦銅銦鎵硒新一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的新能源產業項目。
光熱發電,異軍突起,全國首座,全球第三座商業化運行的塔式熔鹽儲能光熱電站已在德令哈建成投運,高高聳立的熔鹽儲能塔,仿佛不落的太陽,晝夜放射著聚能的光芒。
目前,德令哈50MW太陽能光熱發電項目,已被國家發改委列入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支持項目,并已入選國家能源局首批光熱發電示范項目。隨著光熱發電產業鏈集群的建立,金色世界德令哈的金色未來,正在變為觸手可及的現實。
新材料產業已形成10萬噸金屬鎂一體化、5.6萬噸特種鎂合金、5萬噸結構型板材、1萬噸高百思特網強高韌鎂合金、6萬噸碳酸鋰產能、在建1萬噸聚苯硫醚等項目。
高原特色生物產業已形成紅枸杞干果8萬噸、枸杞濃縮汁1萬噸、枸杞功能飲料0.5萬噸、中藏藥2000噸等種植及加工能力百思特網,牛羊繁育工程取得明顯進展,配套飼草基地、加工基地相繼建成。
改革開放,讓遙遠閉塞的柴達木,擁有了穿越時空的萬丈虹橋;循環經濟,讓美麗富饒的柴達木,擁有了再創輝煌的底氣和能量。
近年來,國家對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以規劃引領全方位勾畫發展藍圖;以政策扶持激發園區發展新活力;以龍頭牽引打造集群發展新引擎;以轉型升級構筑循環發展新業態;以科技引領打造創新驅動新優勢;以全產業鏈招商開辟發展新空間;以金融服務增添企業發展新動力;以循環化改造拓展園區建設新局面;以上下游產業對接催生聯動發展新格局的做法,以及取得的經驗表示充分的肯定。
今天,格爾木、大柴旦、德令哈、烏蘭四個工業園區,相繼通過了國家發改委、財政部循環化改造驗收。以格爾木、德令哈為“兩核”,以大柴旦、烏蘭為“兩翼”,“兩核驅動、兩翼發展”的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已經呈現燎原之勢,成為耀然于海西大地的靚麗風景。
習近平總書記在察爾汗視察調研時提出:“把柴達木循環經濟試驗區建成國家循環經濟示范區”的重要指示,為海西工業經濟加快轉型升級、動能結構加快優化、循環經濟建設提質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繁榮發展指明了方向。
牢記囑托,不忘初心,逐夢前行。海西州緊緊圍繞“一個同步、四個更加”發展目標,積極融入國家“一帶一路”發展戰略,努力構建以鹽湖化工為核心的縱向延伸、橫向耦合的循環經濟產業體系,正在集中精力打造“五個千”產業集群,即:千億元鋰產業集群;千億元新材料產業集群;千萬千瓦級新能源產業集群;千萬噸原油儲備及油氣化工產業集群;千億元高原特色生物產業集群。
這就是綠色海西向世人描繪出的一幅循環經濟的擘畫藍圖。這就是壯志了然于心,正在逐夢征程中砥礪前行的綠色海西,它必定在新思想的指引下,譜寫出無愧于新時代的輝煌史詩。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869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