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月生(杜月笙怎么叫陸月生)原創冗長電影2020-09-19 11:13:36
上個世紀90年代,港片之梟雄片名噪一時。
它們大多講述知名“流氓”的發跡史,雖充滿酒色權欲,但也不失歷史細節。
特別是軍、政、匪之間的交易和利用,讓人消遣之余,再見動亂的當年。
這類電影的代表人物當屬麥當雄和呂良偉,從1991年的《跛豪》到1993年的《上海皇帝》,他們幾乎讓梟雄片成為了當時港片中最大的“佳句”。
特別是兩部上海皇帝,以39年的時間跨度講述了“上海三大亨”的傳奇經歷,既有傳記的意味,又有娛樂精神,值得一看。
《上海皇帝》講述了“上海三大亨”的興衰故事,雖然電影符合大體的歷史軌跡,但導演還是采用了化名進行敘事。
陸月生的原型是杜月笙,袁嘯軍的原型是張嘯林, 黃全榮的原型則是黃金榮。
三大亨的發跡史大部分在電影中得到保留,像陸月生是梨販出身,而后拜入了黃全榮門下,最后一步步發展勢力超過了黃全榮;
黃全榮最開始是租界的探督察長,經常自己策劃、導演破案(電影的第一幕);
三大亨以“黃賭毒”為事業,在全上海說一不二。
陸月生對國民黨提供了很多幫助,并在“四一二”中起到一定的作用;
上海三大亨一直為國民黨辦事,但最后因沒有了利用價值,陸月生連市長也做不上;
上海淪陷后,陸月生移居香港,黃全榮留在上海,張嘯林做了漢奸又被暗殺。
電影中的這些敘述,都是真正的三大亨有記載的經歷。
而除了大體的人生脈絡,導演對三大亨的個人特點和私生活也有所保留。
陸月生的三碗面也是杜月笙的三碗面“人面、場面、情面”;
他與青梅竹馬的孟小東從相戀到分別再到重聚和喜結連理的過程與杜月笙和孟小冬的經歷也大體相似。
孟小冬最開始嫁給了梅蘭芳,但因為婚姻和藝術的沖突一直不美滿,最后孟離梅蘭芳而去投奔了杜月笙的四姨太,也是從這時開始,杜與孟日久生情,并在杜移居香港后二人成婚。
電影中有一幕是年老體衰的陸月生下床與孟小東結婚,這一點還原了杜與孟的真實情況。據記載二人決定成婚時,杜月笙下了他那幾乎離不開的病榻,由人攙扶著,拜堂成親。
電影中的黃全榮也保留了黃金榮“貪財好色”的特點,他與戲院的女伶拍拖,惹得原配夫人阿桂離家出走,并因為給女伶出頭,得罪了浙江督軍盧永祥之子。
女伶即是歷史上的露蘭春,當年黃金榮大捧露蘭春,并在原配夫人林桂生與露蘭春之間選擇了后者;
他與盧筱嘉的恩怨也與電影中如出一轍,盧筱嘉喝倒彩被黃金榮扇了耳光,而后黃被抓走,杜月笙與張嘯林出面才將其救出。
而關于電影中的袁嘯軍,導演對他的改動比較多,像出身和個人經歷等。但他能與黃和平相處,確實是陸月生起到的作用,最后做了漢奸又被暗殺,也與張嘯林的結局是一樣的。
由此看來,麥當雄的兩部上海皇帝對歷史的還原度還是很高的,而其采用化名,一方面是編劇的敬業,另一方面則是當時港片的娛樂模式限制,畢竟做不出傳記的氣勢,用真名會引來更多的麻煩。
要想在心狠手辣的黑幫中爬到最高位置,那么這個人一定有過人的計謀和心智,要會做人,也要會玩弄人。
所以“杜月笙”一定比我們想象中復雜的多,至少不能是“陸月生”的樣子,陸月生只不過是導演麥當雄理想化的“百思特網杜月笙”,是對黑幫形象的美化而已。
第一部《上海皇帝》的故事是相對美好的,畢竟這是陸月生從零到有的過程,而導演讓這個過程變得簡單美好,所以更能引起小人物的共鳴。
比如電影一開始,導演安排陸月生替屈死的鄉親要賠償金,更是大言不慚的在黃全榮面前提江湖規矩,最終被暴打一頓,得到了在黃全榮手下做事的機遇。
從這一點來說,陸月生“義”字當頭,具備了成大事的第一個特點。
電影中的阿桂姐說過這樣一句話“看一個人就得看他有錢的時候怎么花”,其實這也是從側面暗示了陸月生的前途無量。
因出身卑微,所以陸月生樂善好施,這在他的字典里全是“面子”二字。
電影中有一場戲是陸月生發達后把成堆的鈔票分給窮苦人家,只要進來請安就能得到陸先生的幫襯,這一點是尤為戲劇化的。
當然也因此陸月生能得到各百思特網個階級的擁護。
有一點極為明顯,一開始陸月生只是黃手下的小弟,而后陸與黃平起平坐,在出席活動時,別人只喊“陸先生”,而無視另外兩大亨。
而陸月生能走的長遠的根本之處是,懂得感恩不忘本。
他一開始受阿桂姐和黃老板的提拔,所以一直沒忘二人的恩情,即便他能在上海一手遮天,也把黃當作恩人看待。
對于阿桂姐,陸月生經常看望,并在快要移居香港時特意來到阿桂姐墳前告別。
麥當雄在第一部上海皇帝中保留了一條清新的愛情線,亂世有這樣的深情橋段,也是電影的驚喜之處。
陸月生與孟小冬最開始的愛情是唯美的,踩著高蹺談情說愛,借黃包車穿過巷子卿卿我我,每每二人相處,電影都會響起輕松的配樂,成為了二人的專屬BGM。
而當二人分道揚鑣又再次相遇后,導演并沒有讓有情人被婚姻束縛,而是能突破禁忌大膽求愛。
電影中有一幕讓人十分感動,上海皇帝陸先生親自拉車載著梅蘭芳的夫人孟小東,這一幕仿佛夢回幾年前,帶給人莫名的溫馨。
但與第一部比起來,第二部就摻雜了更多的政治元素。
如果說第一部是導演理想中的“杜月笙“,那么第二部就是導演對真正杜月笙的個人看法,夾帶私貨。
“面子”是陸月生的發家之本,但到了電影后期,顯然成為了譏諷,赫赫有名的陸先生和恒社,竟然被利用來利用去,讓人好不感嘆。
特別是國民黨答應陸月生作上海市長的請求,卻臨時變卦給了別人;
自己一手帶大的小強背叛了自己;
老六稱呼陸月生為“上海皇帝”,但陸月生早就沒有了往日的光彩;
而當陸月生集恒社百思特網之力競選議長時,又被國民黨威脅最后不得不放棄。
這一切,都代表了陸月生的江河日下,正如他的年紀和身體,一天不如一天。
電影的最后,臨終前的陸月生還在等著國民黨的慰問電報,他為其做了大半輩子事,臨死前卻連一封電報都沒有。
而陸月生直到現在都不忘自己人生的三碗面,沒了錢,沒辦法借人,沒辦法請客,怎樣撐場面。
最后,陸月生和自己的家人說了一句“對不起”,一代上海皇帝終于隕落。
其實,麥當雄的兩部《上海皇帝》在當時港片的娛樂模式下,還是十分成功的,特別是包含了傳記、犯罪、劇情、警匪、戰爭等諸多元素,特別是題材獵奇,人物有亦正亦邪的個人魅力,所以還是十分吸引人的。
而且因為是歷史題材,可以加入導演的個人看法,也可以理解為是當時的香港在歷史轉折時期的態度,所以也是又一定的深度。
但為什么它從始至終都只是商業電影而不會成為史詩巨作呢?
其實這與港片的傳統有很大的關系,比如過重的煙火氣息,插科打諢的搞笑方式,胡鬧、漫不經心的敘事態度。
特別是急功近利的心態,比如上海皇帝中有很多線索都沒有點明:陸月生不能作議長的原因,很多歷史事件的發生,幫助阿山的人的下場,還有模糊的人物線索。
這些特點讓它注定只能生存在娛樂模式。
不過在今天看來,老港片的味道還是十分親切的,能玩得開搞笑,也能放得開故事,值得一看!
非專業影評,不喜勿噴
感謝閱讀,歡迎交流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93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