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熟的標志(心理成熟的6個表現)原創有書共讀2021-01-27 10:12:47
《最怕你一生碌碌無為,還安慰自己平凡可貴》一書中有這樣一段話:
“我希望你最后能變成這樣的人:
該有主見的時候能擲地有聲地鎮得住場百思特網,該沉默的時候也能心安理得地躲起來不吭聲;
會關心和牽掛他人,但絕不黏人;
能為在乎的人放下身段,但除他們之外,你可以自由到不看任何人的臉色行事;
為了證明自己的價值而保持努力,但不再期待任何人的夸獎。”
寥寥數語,說盡了一個人成熟的樣子。
成熟并不是心變老,而是在洞悉世事后,找到了最合適的處世心態,然后悄無聲息地做自己的擺渡人。
成熟的人,務實卻不世故,冷淡卻不冷漠,能夠驚雷在前而面不改色,也能在得失中保持一顆平常心。
能做到這4件事的人,才算真正的成熟。
沉得住氣
《易經》中說:“靜不露機,云雷屯也。”
意思是說,人要學會不動聲色、以退為進,就像云壓住雷,卻不露機巧,可一旦開始爆發,便能大獲全勝。
在大勢下還能夠沉得住氣的人,常常心性穩定,胸中自有乾坤。
相傳楚漢相爭時,楚霸王項羽要率軍攻打彭越,讓大司馬曹咎守備成皋。
項羽知曉曹咎性格暴躁,極易沖動,于是在出發前對他百般叮囑:
“不管劉邦用什么辦法挑釁,你都不要出戰,你的任務就是守住成皋,阻止劉邦向東前進。”
項羽走后,劉邦果然率軍攻打成皋,曹咎內心銘記項羽的叮囑,拒不出戰。
劉邦見狀,與謀士張良共同唱了一出“罵城計”,在城墻下對曹咎百般羞辱,曹咎何嘗受過這樣的辱罵,立刻打開城門,率人出城應戰。
此時,劉邦潛伏已久的大軍突然殺了出來,曹咎全軍覆沒,因愧疚拔劍自刎,葬送在了成皋。
曹咎性情暴躁,被劉邦三言兩語輕易激怒,并讓幾萬人為之付出了生命的代價。
沉得住氣的人,不會圖一時的快意,忍得了憤怒,也耐得住暫時的失意,只會不慌不忙、沉心靜氣地達到自己的目的。
星云大師說:“在等待的日子里,謙卑做人,養得深根,來日才能枝繁葉茂。”
熟悉馬拉松的人都知道,起跑的速度越快,到后期就越垮;不懂得分配體力,賽程尚未過半就會被消耗得筋疲力竭。
因為這種比賽拼的就是耐力,所以那些一開始不爭風頭,而是按照自己的節奏起跑的人,反而會在最后沖刺時一朝取勝。
人生就像一場馬拉松,能沉得住氣,才能后勁十足;學會保留力量的人,才能笑到最后。
靜得下心
作家白落梅說過一段話:
“很多生活的美好,都來自于內心的寧靜。
慢慢接受生活的困境,給自己一點時間,一些期限,沉淀所有的煩惱,遇見最好的自己。”
世間本無事,庸人自擾之。
人生中很多的事情,都只是過分憂慮。
曾經有位記者采訪一家知名報社,報社的發行人講述了這樣一件事情。
當年,國家戰爭不斷,他總是為此憂慮,無時無刻不在擔心著自己未來的命運,終日寢食難安,人也不斷消瘦下去。
每當睡不著的時候,他就會拿出白紙開始作自畫像。
他想通過這種方式催眠自己,卻不想自畫像竟異常愁苦,他為此哀嘆不已。
后來他無意間讀到了一句詩:
“請指引我,仁慈的燈光;請你常在我腳旁,我并不想看到遠方的風景,只要一步就好。”
他醍醐灌頂,原來終日憂慮不過是徒增煩惱。
想通后,他發覺自己的筆觸竟不自覺地流暢起來,勾勒出的畫像也頗具喜感。
后來,他再無需借畫來消遣漫漫長夜,而是夜晚酣睡,白日清醒,心境也不再受戰爭左右,終于能夠靜下心來做事,像平常一樣生活。
臺灣內在成長導師賴佩霞曾說:
“人的病有千百種,但解藥只有一種,那就是靜心。”
靜心,就是為生活按下的慢速按鈕——喜悅來得未必洶涌,但卻溫柔綿長;痛苦被分割成段,愈來愈淡。
喬布斯曾對自己“修禪”的經歷頗為驕傲,因為這塑造了他“大道至簡”、“靜心思索”的處世習慣,也幫助他在事業上嶄露頭角。
“簡單、安靜”的生活哲學,看似平常,做起來卻著實不易。
內心的寧靜,往往會帶來很多意料之外的力量,當你懂得花時間來沉淀自己的內心時,才能在生活的困境中,找到值得奔赴的出口。
扛得住事
作家蘇岑說:“人,不需要有那么多過人之處,能扛事就是才華橫溢。”
對于一個成年人來說,能扛事,是一種非常了不起的能力。
這意味著,你在心情最糟糕的時候仍能好好吃飯,在境遇最差的時候也不會自怨自艾,而是更加愛惜自己。
其實,再壞的事情,也不會真的壓垮你的生活,它能侵蝕的,只有你的心。
電影《萬箭穿心》講述了一個十分辛酸的故事。
女主角李寶莉是一名下崗工人,有天她發現丈夫馬學武出軌,內心激憤不已,于是便向工作單位舉報了他。
丈夫因生活作風問題百思特網被迫下崗,一時間難以接受,便跳江自盡了。
只給她留下了一個尚未成年的孩子,和一個需要贍養的母親。
失業又守寡的李寶莉,在生存的重壓下一度無法喘息,但還是挑起了養活全家的重擔。
她將自己變成了武漢街頭的一個“扁擔人”,每天和男人們搶活,早出晚歸,支撐起了一個家。
丈夫的背叛和命運的多舛都沒有腐蝕她的心,她依然是那個能扛事兒的倔強女人。
在經歷過很多次艱難后,我們不難發現,原來痛苦就是成長最好的催化劑——當初那些以為熬不過去的事情,堅持堅持,就都熬過來了。
這世界很公平,你能承受住多大的痛苦,就能成多大的事。
作家蔡崇信是阿里巴巴永久合伙人之一,在一次分享會上,有人問他:
“這么多年以來,最讓你難過的事情是什么?”
蔡崇信思索良久后回答:
“好百思特網像沒什么特別難過的事,只是有些事情確實是比較難處理。”
言下之意便是,無論任何事情,只會讓他耗神,卻不會壓垮他。
你看,讓人裹足不前的其實并非外界,而是自己還不夠堅韌的心。
衡量一個人的力量,永遠不是看他能爬得多高,而是看他墜入深谷時,會有多大的反彈力。
能扛得住事,就不必害怕人生的任何未知。
攢得下錢
多年前,主持人竇文濤在《鏘鏘三人行》中講起自己的一段故事。
他年輕時,任何工作都是隨著自己的心意去做,他覺得為了賺錢去強迫自己做一些不愿意做的事,掙來的錢也是“丟人的錢”,所以從未有過任何存錢的顧慮。
直到后來,母親因為中風住進了ICU,幾千塊幾萬塊常常眨眼間就花出去了,他那時才知道心慌的滋味。
從那以后,他有活兒就接,只管掙錢,不論喜好。
因為他知道,多存一點錢,就能多延長幾天母親的命。
意外難料,不經困苦的人,似乎總是難以領會“攢錢”對生活的意義。
攢下的錢,并不只是躺在銀行卡上的數額,而是在內心累積起來的安全感——救急、救命、撫慰傷痛,哪一樣都是建立在錢之上的。
能攢得下錢的人,不僅心性成熟,可以遏制住自己的欲望,而且對生活充滿規劃,懂得未雨綢繆。
犯罪心理學上有一個名詞叫做“破窗效應”。
意思是說,如果建筑物上的某一扇窗戶被打破卻沒有得到維修,那其他的人就會去打破更多的窗戶,因為他們得到了某種縱容性的暗示。
同樣,如果你輕易就打破自己賬戶中那扇原本完好的“窗戶”,你就會從這個破碎的洞口中一次次地縱容自己拿出更多的錢,直到它的余額變成零。
《貧窮的本質》一書中說:“貧窮,是因為對未來毫無規劃。”
存款,就是最頂級的自律,是你面對風險的最大底氣。
千萬不要小看你攢下的每一分錢,是它們支撐了你所有的愿望,讓你逐漸接近了想要的人生。
▽
楊千嬅在《小星星》中唱:“為何一畢業才知,一世我也要考試。”
人生的考試是很多,事業、感情、生老病死......樣樣難過,樣樣逃不過。
成熟的人,是用堅韌的心作為避風港,然后手持利劍,用盡全力和生活作戰。
余生,希望你能沉得住氣、靜得下心、扛得住事、也攢得下錢;懂得萬事萬物終有一別,看穿人事紛擾終會消散;腳步不虛浮、內心不猶豫、過往不遺憾。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