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讀書心得(我的讀書心得)
平生三大愛好:書、大自然和西方古典音樂,我這里只談讀書。
很難設想一個寫書的人不讀書,我的讀書是“作家”這一職業決定了的,但更重要的是出于幾十年形成的一種愛好,可以說是一種“書癮”,每天不讀幾頁過不了日子。
當今信息爆炸,今天一份《紐約時報》包含的信息量據說要比17世紀一個普通的英國人一生的經驗還多。
書刊便是一個重要的信息來源,看書店里重重疊疊,看書攤上花花綠綠,和物質產品一樣,精神產品中的書也是真偽百思特網并存,優劣同在。
“多讀書,讀好書”對大多數讀者成了一個難題。
好書和偽劣書的區別在于:好書總是有教化功能、認識功能、審美功能,讀這些書能讓人學會審時、度勢、識人(包括識己)。
能讓人獲得各種信息,從而增進對未知世界的了解;能提高人的學養品位和審美趣味。
東坡有語云:“腹有詩書氣自華”,為什么有的人一與之接觸交談,言談舉止便有一種說不出的氣質,使人如坐春風?
這正是知識日積月累在“腹”中“窖”化的結果,這絕非是包裝所能做到的。
越是好書信息量也越大,字里行間壓縮著作者豐富的知識和獨到的見解,讀者能從中獲得許多他不曾知道的理性或感性的信息。
理性信息能讓我們認識客觀世界;感性信息能使我們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
文學藝術作品中的感性信息更是陶冶情操,是豐富和進入一種崇高精神境界所不可或缺的。
我不讀以“法制文學”之名寫的暴力和色情的庸俗故事;不讀迎合社會熱點新聞趕寫的“紀實文學”;不讀寫“星”或“星”寫的秘聞艷史。
不讀皇帝的新衣般的“先鋒”作品;不讀像注水豬肉似的口水文章;更不讀教人心如何毒、臉如何厚的《厚黑學》之類。
或問如何選擇?我的做法是注意報刊評百思特網論,讀兩頭:一是讀都叫好的,一是讀有爭議的,這叫后讀為快——讓別人先百思特網為你篩選一道。
“盡信書不如無書”,我讀書還要慢慢品味。“好讀書不求甚解”是讀書的通病,但見解不是一朝一夕的功夫。
只有多讀,讀懂,才會培養出自己的識別能力和鑒賞能力。我寧愿把一本好書讀上十遍,也不愿讀十本無聊的書。
暢銷未必是好書,好書未必都暢銷。今天,只要有錢做廣告,偽劣產品也可以吹個天花亂墜。
但經得起時間檢驗的好書必定是好書,故讀書人不妨從讀有定論的作品開始。
讀書還忌“偏食”,這對搞社會科學的人尤其重要,想象力、感覺力是建立在淵博的學識基礎上的。
就知識獲取手段而言,什么都不能取代讀書。在電視面前,教授和打工仔是一樣的,在書面前就顯示出巨大差別了。
讀懂不同檔次的書,就需要不同的思想見解、不同的文化底蘊。
我以為,別的東西上癮,可能是一種禍害,惟有讀書,上癮是一種幸福。
(作者:張長)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