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丹地圖(世界地圖蘇丹)原創跟著地圖看世界2020-09-12 21:01:38
埃及和蘇丹邊界
埃及與蘇丹之間存在兩條奇特的邊界線,一條是北緯22度,還有百思特網一條先從北緯22度向南挖了一小塊再回到北緯22度后再往北伸進去一大塊。這兩塊地,一塊地埃及蘇丹都不要,另外一塊地兩國搶著要,這是為什么呢?
北非
1789年法軍占領埃及,在埃及與蘇丹造成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即使埃及與蘇丹的界線在1899年后并未改變,但兩者的沖突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后依然很激烈。
蘇丹
這不是埃及、蘇丹兩國自己想陷入的問題,而是帝國主義者所造成的禍患。今天,一起來說說埃及和蘇丹的邊界糾紛問題。
非洲
壹
埃及與蘇丹的邊界劃分:從1798年法國拿破侖攻入埃及說起
埃及
埃及與蘇丹的邊界劃分,如同西亞的阿拉伯地區,都與歐洲帝國主義在非西方世界橫行霸道有關。這一切要從法國拿破侖在1798年攻入埃及之后開始說起。
示意圖
法國的目的是為了從埃及殺入印度,破壞英國在亞洲海域的優勢。奧斯曼帝國君主派遣將軍穆罕默德阿里前往埃及,在與英軍的合作下,法軍在2年后遭到驅離。穆罕默德阿里在埃及的勢力逐漸穩固,甚至于1821年往南拓展到蘇丹地區。
非洲殖民地
蘇丹作為伊斯蘭文明圈的一份子已有段時間,16世紀奧斯曼勢力從北方的安納托利亞進入埃及,但奧斯曼其實對蘇丹并沒有有效管轄,一直到穆罕默德阿里之后才算建立管理制度,他也試圖統治整個尼羅河上游。
示意圖
穆罕默德作為埃及首位君主,只是奧斯曼不承認,隨后穆罕默德阿里與奧斯曼帝國關系交惡。到了第3任埃及君主伊斯馬儀時期,埃及大致上所掌控的蘇丹,往南抵達亞伯湖與維多利亞湖,往東則是抵達紅海沿岸以及亞丁灣。
奧斯曼帝國
貳
蘇伊士運河與英國的利益
然而,在1869年蘇伊士運河開通之后,英國從中取得的利益越來越高,也越能控制埃及的經濟。逐漸地,埃及軍官反英的勢力壯大,其中以阿拉比最具影響力。伊斯馬 儀雖不認同但也沒有能力壓制阿拉比,最后導致英軍在1882年占領了埃及。
英國雖主張自己只是作為埃及的保護國,但無論怎么說,這就是侵占他人土地,其目的就是為了掌握蘇伊士運河帶來的商機與政治優勢,做為埃及的保護國只是為了保護英國自身的利益。
結果,這連帶引起了蘇丹地區的抵抗運動。宗教人士穆罕默德阿赫馬德以救世主的名義領導運動,竟讓英國與埃及軍隊難以招架。雖然他于1885年去世,但其代理人建立了馬赫迪國。
1840年的穆罕默德阿里
叁
無主之地比爾泰維勒和爭端領土哈拉伊卜三角區的由來
埃及政府曾向英國表示蘇丹的重要性,“尼羅河就是埃及的生命,而尼羅河就等于蘇丹。”
尼羅河上游在蘇丹境內,若蘇丹有朝一日脫離埃及,可能會造成埃及水源使用的問題。換句話說,失去蘇丹就讓埃及失去優勢,蘇丹形百思特網同埃及“不可分割的領土”。
埃及軍隊中蘇丹士兵
在埃及仍與馬赫迪國對抗之際,英國當然擔憂埃及有可能把蘇丹“整碗捧去”,與此同時,英國還面臨法國與意大利在東非的勢力爭奪,于是掌握蘇丹便成了英國必須達到的目標。
示意圖
由于埃及對抗蘇丹并沒有絕對優勢,英國便成了相當重要的支持來源。1899年1月,英埃簽訂《共同管制協議》,條文中除了談及蘇丹應設有總督,由英國推薦、再由埃及任命,另外提到埃及與蘇丹之間以北緯22度為界,原因之一是這為埃及與蘇丹先前勢力沖突后大致的分界線。
比爾泰維勒
這種一刀切的邊界劃分法,把生活范圍分別橫跨該線的貝沙和阿巴伊達兩個部落切成兩半。
1902年,英國為了“方便”管理,自己又畫了一條奇怪的“管理邊界”,把北緯22度南面一塊2060平方公里的阿巴伊達部落傳統放牧地——比爾泰維勒劃給了埃及,并把該縣以北、紅海沿岸的一塊面積20580平方公里的貝沙族傳統放牧地——哈拉伊卜三角區劃到蘇丹,造成領土是埃及的、管理權卻屬蘇丹的復雜矛盾。
比爾泰維勒是荒漠,啥資源都沒有,而哈拉伊卜三角區緊挨紅海,資源豐富,自然是埃及和蘇丹都想要。
比爾泰維勒
從《共同管制協議》可看到整個19世紀蘇丹局勢的發展脈絡。埃及與英國都不愿失去蘇丹,這就像打開了埃及與英國對蘇丹地區控制的潘多拉盒子。埃及即使已受英國控制,但仍想要保住既有權益,而英國卻有不能丟掉帝國主義優勢的壓力。
肆
埃及的獨立與蘇丹是誰的蘇丹?
1805-1914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埃及境內反對英國的民族主義勢力更加強盛,尤其1918年美國總統威爾遜提倡的“十四點原則”,讓埃及的民族主義者更抱持獨立的希望。
然而,埃及組織代表團打算參與1919年戰后的巴黎和會,卻遭到英國阻攔,這引起更大規模的抗爭運動。埃及輿論一再要求英國人離開蘇丹,依然維持過去埃及不能沒有蘇丹的主張。這讓英國感到情勢危急,只好無奈地在1922年終止對埃及的保護權力,埃及立即宣布獨立。
或許英國預知埃及獨立后可能會主動介入蘇丹事務,于是要求隸屬埃及的軍隊必須立即撤離蘇丹。過去擔任蘇丹總督的英國陸軍上將奧德溫蓋特曾建議讓蘇丹脫離埃及,主要是考慮到蘇丹境內早有敵對埃及的氣氛,而且英國若能單獨控制蘇丹,反而有助于控制尼羅河上游,等于更具控制埃及的優勢。這也透露出奧德溫蓋特想把埃及的影響力排除在蘇丹之外,以避免后患。
當埃及獨立時,英國轉向拉攏蘇丹,希望蘇丹能再次出現上個世紀的救世主運動,以便對抗埃及。
今日埃及與蘇丹的領土范圍,黃色為埃及,藍色為蘇丹,綠色為兩國存在爭議的哈拉伊布三角
而且,這時蘇丹獨立反而對英國有利,主要是考慮到尼羅河流經蘇丹與埃及這廣泛區域所帶來的利益,若能滿足尼羅河上游的蘇丹,等同于強化英國對尼羅河下游百思特網埃及的控制。表面上英國接受了埃及獨立,但仍想方設法要壓制埃及。
從巴黎和會回到埃及的代表團立即組織政黨,稱為“華夫脫黨”,領導人札格魯勒堅持否定《共同管制協議》,意涵即是埃及要自己擁有蘇丹,且駐扎在蘇丹的埃及軍隊絕對不撤離。
蘇丹北部
當然,蘇丹不可能一如以往由埃及管轄,一再主張“蘇丹是蘇丹人的蘇丹”。然而,埃及并沒有在這樣的態勢下失去與英國談判的優勢,尤其華夫脫黨在國會取得優勢,強烈的反英聲浪讓英國坐立難安,反而讓英國必須疏遠蘇丹,至1936年華夫德政府與英國簽立新條約時,仍維持《共同管制協議》的有效性,可見埃及難以讓英國影響力消失,英國則是不可能對埃及完全讓步。
虛線為1891年馬赫迪國在蘇丹的最大控制范圍,可見其對哈拉伊布三角并無實際控制權
蘇丹在1956年獨立后,埃及認為兩國的邊界應該是1899年劃的邊界,蘇丹則認為邊界為1902年劃分的行政邊界,因此兩國都宣稱對哈拉伊卜三角區具有主權,而對比爾泰維勒,都認為不屬于自己國家。
2000年1月,蘇丹從哈拉伊卜三角區撤離,此地實際上被埃及控制。2014年7月15日,美國人希頓為了女兒的公主夢,在這里插上旗幟,成立所謂的“北蘇丹王國”,希頓則自封為“國王”。
這一連串的歷史脈絡看下來,1789年法國占領埃及2年時間,在埃及與蘇丹造成意想不到的蝴蝶效應。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