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城市是哪(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為何在福建?)
由于毗鄰太平洋得天獨厚的緣故,福建的海岸線長度達到近3700公里。從秦漢時期開始,這里的港口就一步步成為中國的海上走廊。福州、泉州、廈門、漳州等港口,成為福建對外貿易交往的新通道。
在時光的變遷下,這些港口成為了中國海上絲綢之路重要的貿易點,甚至一度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某種意義上來看,這些散落在福建沿海的港口,就是曾經中國海上的零公里。
廈門港(作者攝)
福建為什么會有這么多港口呢?首先要從福建的地勢說起。
今天無論你從哪個方向進入福建,都得翻越崇山峻嶺才可能到達。在交通百思特網不發達的古代,大山成為人們通往外界的天然阻隔,而中國古代的文明中心多在北方,所以北人如果想進入福建多半都要翻越今天江西與福建交匯處的武夷山區,或者就是從浙江翻越仙霞山才能到達福建。
武夷山區
福建多山,所以農業耕地特別的少,很不適宜發展大規模的農業。福建的水系和中國很多地方也有很多的不同,如閩江、九龍江、洛陽江等,大都是獨立入海,這些水系遠離長江的支流與珠江的支流,所以很容就形成自己獨立的流域文化。
另外,福建的多數平地都是在這些水系沖刷之下形成的,所以福建的農業有一部分是集中于河流兩岸的,同時每個水系都有獨立的入海口,在入海口的位置很容易發展貿易。水與海相連的位置也最容易形成人流的聚集,因為農業耕地的缺少,加上大山的阻隔,福建人就不得不以貿易為生,商業的地位自然也超越了農業。
泉州的洛陽江(作者攝)
福建海上貿易發達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福建有大量深水港的存在,中國的海岸線從遼寧的丹東至廣西的東興,而杭州正好是中國海岸線的自然分界,杭州以北的海岸線多為河流泥沙沖積而成,如蘇北的海岸線就是一個典型,這樣的海岸線很難形成具有航船條件的深水港。
而杭州以南的海岸,多為基巖海岸,這樣的海岸很容易形成深水港,而杭州以南的區域如浙江、福建與廣東的潮汕地區,海岸線非常曲折,這樣由基巖海岸組成的地勢很容易就形成深水港,這也是福建能成為中國海上絲路起點的一個重要條件。
福建海港
當然,話不能說得太滿,以杭州為海岸分界并不是絕對的,如杭州以北的大連、煙臺、威海等地的海岸,也都是基巖海岸。
除了自然條件,福建海上貿易能在唐宋時興起,還有兩個內在原因:一個是人口,一個是優越的地理位置。從人口角度來看,在秦之前,福建土著是閩越人,人口也十分稀少。秦時在這里設置了閩中郡,后來隨著魏晉南北朝和唐代的開發,大量的北人逐漸南遷至今天的福建,人口的涌入為福建的經濟開發注入了新的活力。
特別是安史之亂至南宋紹興和議的幾百年時間里,越來越多的北方人遷居此地。早期遷移到福建的人多為中原人,大量北人將先進的文化帶入南方,并與南方閩越文化完成了融合,就形成了今天福建泉州、漳州與廈門所獨有的閩南文化。當然,福建的文化是多元的,其他具有代表性的文化還有閩東文化與客家文化等。
福建客家文化的土樓(作者攝)
獨特文化形成的基礎就是人口的增加與經濟的開發,到了兩宋時,福建地區就涌現出眾多的青年才俊,人口聚集引起經濟的發展,這就是海上絲路貿易興起的重要原因之一。
另外一個方面,福建地區貿易發達,主要還是得益于這里優越的地理位置,福建正好處于東北亞與東南亞的過渡帶上,福建的船只北可至日本(包括琉球)、韓國,向東可至中國臺灣地區,向南可以到達今天的百思特網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地,這樣的地理位置促使福建能夠很好地兼容東北亞與東南亞兩個地區的貿易。
同時,福建還是臺灣暖流等洋流主要的經過地,洋流的運動與季風的作用對古代航船的影響是巨大的,也正是在洋流與季風的作用下,來往于福建的航船很容易就能達到指定目的地,阿拉伯人就利用季風與洋流的作用,大量匯聚在福建。
福建的海港(作者攝)
福建港口興起的原因是多重的,首先決定這一切的就是福建所具有的自然地勢,因為農業耕地少,海岸線曲折等特點,促使開發海上貿易就成為福建沿海人最重要的謀生手段,這也使百思特網得福建的沿海地區具有非常濃厚的商業氛圍。另外,中國幾次大的北民南遷,為福建地區輸入了大量的人口,人口的增多也為經濟的發展創造了基礎。至五代時,福建的經濟開始呈現爆發式的增長,直到宋元時期,泉州成為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從地理位置上看,福建又處于東北亞與東南亞的結合部,季風與洋流的作用為往來于福建的航船提供了便利。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