夕陽無限好 只是近黃昏(唐詩閑讀)
今天讀一首李商隱的詩,李商隱這個人,在唐代詩人里算非常重要的一位詩人,晚唐詩壇,如果沒有李商隱,整個晚唐詩壇就會黯淡許多,他跟杜牧合稱“小李杜”(“大李杜”大家都知道,是李白和杜甫),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同時他又跟李賀、李白合稱“三李”,這三李不得了,基本貫穿了唐代詩壇。另外,他還因為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而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百思特網為“三十六體”。
(李商隱石像)
我們已經說過,詩至少分兩種:一種是言志或載道的詩,那是屈原、杜甫他們的事兒,寫一首詩,一定有詩外的意思,或者表達志向,或者承載道理;還有一種詩,寫景就寫景,寫情就寫情,用詞造句寫到極致的美,寫出的風景或情景也美到極致,溫庭筠和李商隱屬于這一類。放到近現代,言志載道的,百思特網如聞一多,把詩寫到極美的,如徐志摩。兩類詩都有好詩,不見得詩只有“言了志,載了道”才是好詩。
(李商隱墓)
李商隱是晚唐乃至整個唐代,為數不多刻意追求詩歌語言美、意境美的詩人。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這跟他的老師有關系,他的老師是令狐楚回頭會著重寫一篇,先簡單說兩句,令狐楚實際上是個牛人,當過宰相,擅長寫四六駢文,他的朋友是劉禹錫、白居易這樣的大咖)。李商隱受老師的影響,他的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我們現在看他的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其實這是他的主流代表風格。
(李商隱畫像)
李商隱的仕途不得意,這是總的基調,我們說過,仕途不得意才出大文學家,李商隱的仕途不得意說起來很悲催,百思特網悲催的原因是兩件事,他的老師令狐楚屬于晚唐的“牛黨”(晚唐的一次重要黨爭“牛李黨爭”其中牛增儒代表勢力的一方),這本來不是壞事,他前期未入仕時,就屢經令狐楚的提推廣。可是他卻娶了王茂元的女兒,王茂元跟李德裕交好,顯然劃歸“李黨”成員,于是,李商隱由此成了背師忘恩的人(實際上他啥也沒做,就是找了個妻子),“牛黨”對他進行打壓,“李黨”對他不待見,他算是受盡了“夾板氣”,因此我們概括說他:仕途很不得意。
我們今天讀李商隱的《樂游原》,全詩如下:
向晚意不適,驅車登古原。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這是首名詩,其中經典的句子是后兩句“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但這一句現代人理解的卻不一定對,我們且慢慢來讀:
(詩意圖)
樂游原,在唐代是個旅游去處,在長安(就是西安)城南,是唐代長安城內地勢最高的地方。登上它可俯視長安城。樂游原在秦代屬宜春苑的一部分,得名于西漢初年,漢宣帝時在這里立”樂游廟“,又名“樂游苑”(《漢書宣帝紀》里記道:“神爵三年,起樂游苑”。漢宣帝第一任皇后許氏死后就是埋葬在這里,因為“苑”與“原”諧音,樂游苑后來就被傳為“樂游原”。)
樂游原在盛唐已經非常有名,使它聲名遠播的,是李白的那闕《憶秦娥》,即:“簫聲咽,秦娥夢斷秦樓月。秦樓月,年年柳色,灞陵傷別。樂游原上清秋節,咸陽古道音塵絕。音塵絕,西風殘照,漢家陵闕。”李白是“樂游原”最大的推手,李商隱同學是后來者,李商隱也喜歡樂游原,這是肯定的,要不他不會心情不好,就“驅車登古原”,來這里調適心情是他經常做的事情。
(詩意圖)
向晚,就是傍晚,古原當然是樂游原,詩題里寫著呢,其他兩句是大白話,現在通常的理解一般就是:詩人傍晚的時候心情不好,駕著車登上古樂游原。看著美麗的夕陽,詩人不禁感嘆,夕陽啊無限美好,只可惜已經接近黃昏了。夕陽不錯,美好,不過再美好也是轉瞬即逝的美好。自從讀到這首詩就是這樣理解的,教材上就是這樣寫的。
但著名的紅學家周汝昌提出了異議,他認為,這里的“只是”很可能是“祇是”的簡寫(《唐詩鑒賞辭典》里標記的是“祗”,這應當是編輯們的錯誤,不是周先生寫錯了,周先生大儒,當不會把“祇”寫作“祗”,一點之差,差之千里),在唐代,“只是”還寫作的“祇是”。在《說文解字》里(漢代),“只”跟“祇”字是完全不同的兩個字,“只”的解釋是“語巳詞也。從口,象氣下引之形。”就是個句末感嘆的語氣助詞,是“指事”字,就是話說完了感嘆的樣子,在句末,相當于“耳”。“祇”字在《說文》里是“地祇,提出萬物者也”,就是“地神”的意思,到了唐代,才有了“祇是”這個詞,指“單一的、僅僅的”的意思,“祇”成了“只”的異體字。(辨析一下:“祇”還有另一個讀音,讀作qi二聲,跟“祗”是兩個字,“祇”讀qi時是“地神”的意思,“祗”是“恭敬”的意思,二者是完全不同的字,這個不多做解釋了,跟本文不相關。)那么,李商隱應當是寫作“祇是近黃昏”,后世傳抄,按慣例簡寫為“只是近黃昏”了。
(美麗的夕陽)
那么周先生說的問題來了,古代人只寫“祇是”,不寫“只是”,而且,“祇是”的意思也僅指“僅是、正是、就是、止是”的意思,比如《詩經.小雅.何人斯》:“胡逝我梁,祇攪我心。”曹丕的《煌煌京洛行》:“多言寡誠,祇令事敗。”都只有“恰、正、只”的意思,那么,這一句詩就應當解作,夕陽無限好,特別是黃昏那一刻為最美。如果這樣理解,一直以來認為李商隱在感嘆好景無多,是“沒落消極”的心境就完全不對了,他只是看到了黃昏時美麗的景色罷了,沒想那么多。再說了,其實李商隱這個人也確實喜歡黃昏,他還說:“天意憐衰草,人間重晚晴”,他該當不會在黃昏發出感傷與哀嘆吧。
總結一下,“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有了兩種解釋:1、夕陽很美,但是很短暫,瞬間即逝。情緒是哀傷和感嘆而心生放棄的,甚至還聯想到詩人的“家國沉淪之痛,身世遲暮之悲”;2、夕陽很美,特別是黃昏那一刻。情緒是熱愛生活、熱愛人生而心生執著的,這是陽光的,正能量的。
(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
上學時學這首詩,老師講的就是第一種解釋,后來學古文字,忽然又碰到周汝昌先生的解釋,覺得新鮮,也說得有理有據(編輯們把祇寫作祗,周先生一定氣壞),反倒對詩有了另外的理解,這也是很好的事情。詩無達詁,親愛的讀者朋友,你認為這兩種解釋,哪一種是正確的呢?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