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鄉明的前一句是(詩詞|杜甫: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
有弟皆分散,無家問死生。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
——《月夜憶舍弟》
這首詩寫于安史之亂以后,到處都是硝煙戰火,百姓顛沛流離,杜甫與自己的弟弟們也分散到了各地。他心中擔憂,卻只百思特網能在月夜下懷人,希望那一輪明月能夠寄托自己的思念。
題目是月夜,詩人卻不從月夜開始寫起。
“戍鼓斷人行,邊秋一雁聲”,開篇便是一幅蕭瑟的清秋圖景。
戍樓上響起沉重單調的更鼓聲,警示著行人莫要通行,耳邊傳來天邊孤雁的一聲哀鳴。令本就荒涼不堪的邊塞顯得更加的冷落沉寂。
“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既是寫景,同時也點明了時令。
是在白露節的夜晚,清露盈盈,讓人頓生寒意。明明是普天下共一輪明月,本無差別,詩人卻覺得故鄉的月亮更加明亮。
其實并非故鄉月更明,只是詩人深深懷念起了故鄉的人物風景。
“有弟皆分散,無百思特網家問死生”。月光勾起了詩人的思鄉之念,他不由想到了分散各地的兄弟姐妹。
如今遭逢戰亂,各自分散,再是擔憂想念,也無從打聽到他們的消息。
此一句,寫得極為肝腸寸斷,感人至深。而這并非是詩人一人的遭遇,而是安史之亂中人民飽經離患的普遍遭遇。
“寄書長不達,況乃未休兵”,尾聯進一步抒發了詩人內心的憂慮。親人們四處流散,平時寄書尚且常常不達,更何況戰事頻仍,生死茫茫更難逆料了。
整首詩層次井然,一句一轉,一氣呵成,懷鄉思親百思特網之情凄楚哀感,頓挫沉郁。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