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人的價值觀(究竟是怎樣的一種存在?)
文 | 付一夫 蘇寧金融研究院消費金融研究中心主任助理、高級研究員
莫雷的不當言論事件還在繼續發酵。
面對著中國民眾鋪天蓋地的譴責與合作伙伴的接連退出,NBA官方居然依舊沒有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只看到經濟方面確實受到了不少的影響。而NBA總裁亞當肖華更是直言稱:
“作為一家基于價值觀的組織,我要明確表示,支持莫雷的方面是,讓他能夠行使他的言論自由。”
失望之余,或許不少人都會心生疑惑:為什么與中國市場淵源頗深的莫雷卻要明目張膽地冒犯中國人?為什么火箭隊老板和NBA總裁都沒有像國人期待的那樣解雇或是公開批評他?難道真的如肖華所說,這是個“價值觀”問題?
這倒引起了我的研究興趣。
那么,美國人的價值觀究竟是怎樣的?我們不妨做個詳細分析。
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價值觀是指身處于特定文化中的人們,對是非、美丑、好壞和愛憎的評判標準。各個國家和民族都有著不同的價值觀,他們彼此之間之所以存在種種分歧或矛盾,價值觀的差異扮演著至關重要的角色。
眾所周知,西方文化價值觀的核心就是個人主義,即相信個人價值與個人成就的實現,并高度重視個人的自由,強調個人的自我支配、自我控制和自我發展。《舊制度與大革命》的作者托克維爾曾這樣描述:
“個人主義是一種只顧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它使每個公民同其同胞大眾隔離,同親屬和朋友疏遠。因此,當每個公民各自建立了自己的小社會后,他們就不管大社會而任其自行發展了。”
在美國,個人至上是其最為顯著的文化特點。有人統計過,英文詞典里以self為前綴的詞語數量超過100個,如self-esteem(自尊)、self-control(自制)、self-dependence(自力更生)、self-discipline(自律),等等。而在英文的書面表達中,“我”字無論如何都是要大寫的,而“我們”、“你們”、“他們”、“你”、“他”則可以不用大寫。從這些細節中可以看到,在美國人的日常生活與文化傳承里,“我”的色彩是何等重要。
與此同時,由于格外強調個人至上,美國人在很多時候為了取得個人成就,不惜以犧牲別人甚至家人和朋友為代價。國外有學者曾經對40個國家和地區的個人主義傾向程度做過詳細調查與比較,結果表明,美國社會中的個人主義色彩最為強烈,高居榜首。
反觀中國的歷史文化傳統,強調的是群體意識而非個人。早在2000多年前的經典著作《禮記》中,就有關于儒家理想中的大同社會的詳細描述,即為“禮運大同”。而在集體主義取向的影響下,百思特網中國人對于群體有著極強的歸屬感,提倡凡事都應以家庭、社會和國家利益為重,個百思特網人的榮辱和成功是與集體緊密聯系在一起的。例如,岳飛的“以身許國,何事不敢為”,范仲淹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百思特網,以及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等千古名句,無不作為一種美德而流芳百世。
基于上述分析也就不難理解,莫雷不當言論為何在中美兩國的反應差別迥異。
客觀地講,雖然價值觀的本質是判定好壞,但價值觀本身并沒有好壞之分。誠如領導人所說:
“不同國家、民族的思想文化各有千秋,只有姹紫嫣紅之別,而無高低優劣之分。每個國家、每個民族不分強弱、不分大小,其思想文化都應該得到承認和尊重。”
然而,許是高高在上太久了,很多美國人已做不到站在他人的視角看待問題,而他們一直所標榜的“個人自由與民主”也開始逐漸脫離價值觀的層面,轉而變成了一種文化武器:他們不僅要在經濟和軍事上稱霸,還妄想通過向輸出自己的“普世價值”來擾亂或干預其他國家的穩定發展,但在美國人“自由民主”的口號背后,卻是丑陋的種族歧視與社會動亂,著實是諷刺無比。
另一方面,中國綜合實力的日益強大有目共睹,越來越多的國家都開始效仿中國的發展模式及理念,而我們的和平發展卻讓美國人感受到了“危機”。也正因為如此,近年來,美國總是有人屢屢以各種借口攻擊中國,原因實乃他們害怕中國一旦樹立起友善、負責、進步的國際形象,會直接威脅到美國的世界霸主地位,而自己一直倡導的價值觀念也將受到挑戰。
正是這種“畸形”心理作祟,使得兩國分歧與摩擦頻現。
總而言之,求同存異、相互尊重、增進交流與創新發展才是大勢所趨,而這也是我們這個絢爛多姿的世界原本具有的樣貌。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