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月亮的神話傳說(神秘的月球傳百思特網說和由來~你知道幾個)
遠遠望去太陽和月亮幾乎一樣大小,實際上二者相差甚遠,而且月球作為地球的衛星比例極不協調,直徑竟然達到地球的四分之一,個頭實在太大,以月球的質量和體積,地球很難捕獲它!
實際上太陽在太陽系中占據著絕對的主導地位,占比太陽系質量上的百分之99.86%,是太陽系中唯一的恒星和會發光的天體,是位于太陽系中心的恒星,也幾乎是熱等離子體與磁場交織著的一個理想球體。其直徑大約是139.百思特網2萬公里,相當于地球直徑的109倍;體積大約是地球的130萬倍。太陽比月亮大6860萬倍左右。太陽質量是地球的140萬倍,地球質量是月球的49倍,太陽系中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體以及星際塵埃等,都圍繞著太陽運行。
早在80萬年前月球還是個外星飛船,那時從最早的小熊座北極星流浪過來,一路開采路過的星系礦石,其中包含星際航星所需的大量稀有元素比如氦三等!
地表礦石覆蓋深度60公里左右,飛船直徑達到1000公里左右,由于飛船內部特殊宇宙波和磁力矩陣保證外部礦石覆蓋其上,當然還有個最重要作用就是偽裝成普通的小行星!
上古流傳嫦娥的故事告訴我們月球就是中國的,我們是北極星人的后代,所以才有此傳說!而西方文明屬于天狼星后裔,所以在阿波羅號登陸月球之后再也沒有重返月球,而是向更遠的火星探索,因為火星才是西方的第二故鄉,而我們的第二故鄉是在金星,那些太白金星和太陽從西邊出來的事情都是我們祖先經歷過的事情(金星自轉和地球自轉剛好相反)
古代美洲瑪雅人留下了非常發達的文化,可是在他們的始于大洪水之前的《編年史》中,人們奇怪地發現,里面竟然沒有關于月亮的記載。距今大約4000年左右,亞歷山大里亞大圖書館的第一位館長在他留下的文獻中這樣寫道:“古時,地球的天空中看不到月亮。”
《金史天文志》中記載了一條十分驚人的資料:“太宗天會十一年十五月乙丑,月忽失行而南,頃之復故。”意思是:金太宗天會十一年(公元1133年)五月(公歷6月)乙丑日(15日),月亮忽然偏離了運行軌道,向南而去,不一會,又回到原來的軌道上。
中國關于月亮的神話最早載于《山海經》《楚辭》《淮南子》等古籍中。關于月亮,民間流傳著許多傳說和神話故事。其中嫦娥奔月至今家喻戶曉。傳說月亮里有一棵高五百丈的月桂樹。漢朝時有個叫吳剛的人,醉心于仙道而不專心學習,被貶到月亮上砍月桂,但月桂隨砍隨合,后世因而得以見到吳剛在月中無休止砍伐月桂的形象。
個人理解大概意思是:早期外星人以地球為基地,而月球是個母艦,吳剛觸犯法律,被貶到母艦做守夜人,而嫦娥追隨!
第一個“同源說”:月球在很久之前和地球是一體的,由于未知的原因,導致了月球和地球的分離,分離出來的月球沒能逃脫地球的引力,于是就在地球的引力磁場中繞著地球轉。這個未知引力耐人尋味,大概意思是說地月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是一對雙胞胎姐妹!
第二個“捕獲說”:月球原先也是一個小星球,和地球互不干涉,但是月球沒有固定的公轉星球,一直在宇宙中飄著,直到闖進了地球的引力范圍內,成為了地球的衛星。這個和月球是流浪飛船的傳說有些不明覺厲!
第三個“雙子說”:地球和月球本來是兩個完全獨立的星球,但是地球質量大一點,導致地球的引力就相對較大,日積月累就把月球吸在了周圍,月球圍繞著地球公轉。這個有點牽強,兩個質量和體積差距不大的星球很難被對方引力捕獲,反而是月球鎖定地球潮汐更靠譜些!
第四個“碰撞說”:地球在形成后不久還沒有生命,一個跟火星質量差不多的星球,和地球發生了碰撞,地球被撞碎的部分在宇宙慢慢聚到了一起,形成了月球。這些是目前科學界最主流的四種月球起源說,我感覺“捕獲說”相對合理,這也是和很多神話故事和上古流傳雷同,但是贊同人數最多的還是“撞擊說”,迄今為止在月球上或者地球上,都沒有發現任何大撞擊的痕跡。之所以大部分人認同“撞百思特網擊說”,是因為從月球上帶回來的巖石經過和地球上的巖石成分的比對,發現成份基本差不多,或者說沒有任何區別!
普遍認為月球要么是地球的碎片組成,要么就是從地球上分離出去的!這里又和月球是飛船不謀而合,月球飛船遠道而來,開發的地球殖民地,當然會從月球上運送大量礦產資源和能源到地球,地球的資源也會運送到月球母艦上儲備,比如核聚變材料氦③,所以月球上帶回來的土壤和地球差不多也就成立了!
關于月亮的由來,我們目前還是沒有確切的科學說法,不過隨著月球基地的建成以后,所有的問題都將迎刃而解!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