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袱皮(包袱皮是什么意思)
來源: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 作者:綦歡
在中國人民革命軍事博物館,陳列著一張包袱皮。雖然經過90多載歲月的洗禮,當年的白布已經泛黃,但上面的字跡依然清晰可辨。
這件破舊卻被珍藏的文物,承載著非凡的意義。它不僅蘊藏著人民軍隊強大的密碼,同時也是這支隊伍政百思特網治智慧和初心使命的見證者。
時光回溯到1928年3月,當時毛主席率領工農革命軍從井岡山來到沙田,準備接應湖南起義部隊。可當隊伍到達時,卻看到偌大的村落冷冷清清,家家戶戶大門緊鎖。
經過打聽,原來不久前王佐部隊到過沙田,這支部隊不僅百思特網洗澡不避人,還拿了老百姓的門板和稻草鋪床。走的時候不但不把門板和稻草歸位,還要拉上幾個老百姓幫忙扛行李。當時,國民黨反動派大肆污蔑工農革命軍“見屋就燒、見人就殺、見物就搶”,深受兵匪之害的百姓信以為真,都躲進了深山野林,對工農革命軍閉門不見。
毛主席了解情況后,徹夜未眠,陷入沉思。
他深知紀律是軍隊的命脈,沒有鐵的紀律,再龐大的武裝力量最終也會分崩離析,迅速瓦解,不得民心。想起千百年來中國農民起義的興衰成敗、秋收起義以來建軍的經驗教訓,他決心要整肅軍紀,將這支剛成立不久、尚且年輕的隊伍建成一支真正代表工農利益、與舊軍隊有著根本區別的人民軍隊。
為了盡快消除老百姓的誤解,毛主席反復斟酌,將之前的一些不成文的規定進行了系統思考,草擬了一份軍隊紀律——《三大紀律六項注意》。其中“三大紀律”指:一切行動聽指揮;不拿工農一點東西;打土豪要歸公。“六項注意”指:上門板;捆鋪草;說話和氣;買賣公平;借東西要還;損壞東西要賠。
這是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人民軍隊第一個條文式黨紀軍規,被稱為“第一軍規”。其中的每一句話,看似平常瑣碎,但針對的都是舊式軍隊最容易犯的錯誤,足以窺見人民軍隊狠抓紀律的決心。
《三大紀律六項注意》頒布后,不少戰士把它記在隨身攜帶的本上、包袱布上或者抄寫在墻上。有的官兵方便記憶,甚至將其編成了快板式的《紅軍紀律歌》,作為檢驗行動的標準。為使這一制度真正得到落實,毛主席還在部隊中專門成立了“紀律檢查組”。當部隊離開一個地方后,“紀律檢查組”的成員就分頭到群眾中去了解官兵遵守紀律的情況,并及時處理違反紀律的人和事。
那么具體成效如何呢?一口破缸的故事是當時人民軍隊紀律嚴明的體現。據記載,沙田一戶人家的水缸本來有條細細的裂縫,不盛滿水很難被發現,戰士們借的時候沒有察覺。但盡管如此,戰士們還是給這家人賠了口新缸。
郭國齊老人至今記得老一輩對工農革命軍的稱贊:“紅軍喝完我爺爺和父親燒的茶水后,都要留下銅板”、“他們借來老百姓的門板和鋪草睡覺,臨走的時候,捆好鋪草,再把門板上好”、“看到我家太窮,就把自己的棉絮和毯子送給我爺爺”、“從來沒有見過對老百姓這么好的軍隊”……
在與人民軍隊的相處中,群眾發現,這支軍隊并不像傳言中的那樣無惡不作,反而與那些只知欺壓百姓的舊軍隊有著天壤之別。不久,一首歌謠便在老百姓中廣為流傳:“紅軍紀律真嚴明,行動聽命令;愛護老百姓,到處受歡迎;遇事問群眾,買賣講公平;群眾的利益,不損半毫分。”
正是人民軍隊有著嚴明的紀律,才得到老百姓的真心擁護和愛戴,號召起千千萬萬的群眾投入到革命的洪流中去。當年數百名沙田青年積極報名參軍,只為一個直接的原因,那就是他們認定人民軍隊是窮苦人自己的隊伍。桃寮全村17戶人家就有15名青壯年參加了游擊隊。彩洞村人口不足兩百,糧食難以自給自足,但是老百姓仍然想方設法為人民軍隊籌措口糧。
紀律,深刻影響著一支軍隊的命運。一支戰無不勝的軍隊,必然軍令如山執紀如刀。后來無數的事例也證明,這支軍隊之所以有無窮的力量,靠的就是嚴明的紀律。
正是鐵的紀律,使千軍萬馬集合在偉大旗幟下,一個號令、一個步調,不斷譜寫勝利的新篇章;正是鐵的紀律,使人民軍隊在任何敵人和困難面前毫不屈服,保持了強大的戰斗力;正是鐵的紀律,讓軍民團結如一人,摧枯拉朽,勢如破竹,取得一次次決定性的勝利。
隨著革命發展的需要和作戰環境的變化,《三大紀律六項注意》的具體內容也不斷發生著變化,內涵得到拓展和延伸,逐漸修改完善為《三大紀律八項注意》,并以命令的形式固定下來,成為人民軍隊沿用至今的統一紀律。
不拿群眾一針一線,不吃群眾一個蘋果,時刻維護人民群眾的利益。90多年過去,人民軍隊的光榮傳統至今還被人民群眾津津樂道。“歷史告訴我們,加強紀律性,革命無不勝。一支軍隊的力量,不僅要看其人數,不僅要看其武器裝備,還要看其紀律性。一支沒有紀律的軍隊,只能是烏合之眾。”習主席的話讓人深思。
來路當憶,前路可期。在湖南桂東縣沙田鎮矗立著一座“第一軍規”紀念碑,當年毛主席在這里立起的鐵的紀律,猶如播下的一顆種子,使我黨我軍在時代的不斷變遷中、在各種艱難險阻的考驗中,保持著強大的向心力凝聚力,煥發出新的生機。
未來前進道路上,紀律仍然是人民軍隊戰斗力的測量器。有了這種優良傳統和精神密碼,人民軍隊面對任何百思特網挑戰和困難,又有何懼?
(鈞正平工作室解放軍新聞傳播中心融媒體出品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