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寧寺塔(天寧寶塔是常州恥辱)
在北京市西城區廣安門外護城河西岸北濱河路西側的前街上,一座巍峨的古塔屹立其中,它身處于一座古生古色的寺廟之中,這個寺叫做敕建天寧寺。
天寧寺創建于北魏孝文帝延興年間,初名光林寺。隋代仁壽年間光林寺改名弘業寺。相傳隋文帝未稱帝時,一印度高僧送他一袋舍利,他登上帝位后,在仁壽年間將舍利分送中原三十州各建一塔秘藏。法門寺、天寧寺均為其一。仁壽二年(公元602年)佛舍利入塔。這里成為了遠近聞名的佛家圣地,香火綿延了數年。
今天天氣極好,萬不可放過這個拍塔的好機會,老樣子咱今天用照片展現寶塔的莊嚴和歷史。
作者/拍攝:@老豬的碎碎念
坐標:北京,天寧寺。
這里是北京系列之天寧寺舍利塔 。
接著聊這里的前世今生。遼代天祚帝天慶九年至十年(公元1119—1120年),于寺內建八角十三層舍利磚塔,建塔歷時十個月,其造型取《華嚴經》經義。主持建塔者是天祚帝的叔叔耶律淳,此人于保大年間(公元1122年)稱帝,帝號:天賜皇帝。但僅三個月而死,此塔也就成了這個短命王朝的唯一紀念。此塔的建筑師是寇世英、寇世興。金代(公元1115—1234年),在遼的燕京正式建都,天王寺在金中都皇城的宣華門里,是皇城中的唯一大寺,所以在金世宗、金章宗時此寺修建得更為輝煌,并改名為大萬安寺。
元朝末年,天寧寺遭到滅頂之災,整座寺廟隨豪華的金中都毀于兵火,僅余孤塔,煢孑無依。明朝永樂元年,明成祖朱棣下令重建寺廟,依遼代原狀更換舍利塔基座磚雕,擴大寺廟規模。輔佐朱棣登上皇位的高僧姚廣孝,不要爵位百思特網封號,退隱雙塔慶壽寺,后來移居天寧寺。天寧寺西北角,曾有一處院落,名為宗師府,即為姚廣孝所居之所。
明宣德十年更名天寧寺,明正統十年改稱廣善戒壇,不久,又恢復天寧寺舊名。明正德十年和嘉靖三年兩度修繕天寧寺,整修一新的天寧寺規模宏大。塔后有大覺殿和廣善戒壇,西北處有宗師府。明末天寧寺再毀。
清初時塔頂坍塌。康熙二十一年重建天寧寺。清乾隆二十一年重修天寧寺,寺中心為遼代舍利塔,將遼代鐵塔剎改為磚砌寶頂。塔前為山門、接引佛殿、東西配殿,塔后為三大士殿、戒壇、東西配殿。清乾隆四十七年再次修繕天寧寺,使天寧寺門廡殿宇齋堂規制一新,成為京城的一處勝跡。
接下來是重點,舍利塔。
天寧寺舍利塔為八角十三層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57.8米。磚塔修建在一座巨大的四方平臺上。大平臺上是兩層八角形平臺塔基,百思特網塔基上為雕有蓮花、獅頭、佛佛、力士等雕刻的蓮花座。
蓮花塔座上為高大的塔門層,塔門層以上為十三層密檐塔層。塔一般為“七級浮屠”,十三層為最高級別,一般為皇家特許。天寧寺塔上過去每層還懸掛有銅塔鈴,迎風作響,悠揚悅耳,聲聞數里,到清代銅鈴漸落。
天寧寺塔是北京城區現存最古老的地上建筑。據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考證,天寧寺塔的建造年代為遼代大康九年(公元1083年)。天寧寺塔塔高57.8米,為八角十三層檐密檐式實心磚塔。整體結構自下而上為:基座、平座、仰蓮座、塔身、十三層塔檐、塔頂、寶珠、塔剎。基座呈八角形,分為上下兩層。下層基座各面以短柱隔成6個壺門形龕,內雕獅頭。上層略內收,百思特網每面為5個壺門形龕,內浮雕坐佛,上下層轉角處均浮雕金剛力士像。仰蓮座共3層,上承塔身,塔身四面設有半圓形券門,門兩邊雕有金剛力士、菩薩、云龍等,雕像造型生動、栩栩如生。檐逐層收減,呈現出豐富有力的卷剎。整座塔造型俊美挺拔,雄偉壯麗,體現了遼代建筑藝術的高超水平。
在須彌座束腰部位的壸門雕有獅獸頭,間柱上浮雕纏枝蓮紋,轉角處雕金剛力士像。須彌座上又加一道束腰,其壸門內雕刻坐佛像,間柱及轉角處均雕有金剛力士像。
基座上部是平座,勾欄、斗栱均仿木結構,再上施三層仰蓮座承托塔身。塔身四正面辟拱門,門側磚雕天王像。余之四面為直欞窗,窗側磚雕菩薩像,形象生動,是遼代雕塑藝術的精品。
塔檐為飛檐疊栱十三層,逐層收迭,使塔的外輪廓形成緩和弧線。每層塔檐下施仿木結構的雙抄磚雕斗栱。塔頂用兩層八角仰蓮上托小須彌座承寶珠。
天寧寺塔在整體造型和局部手法上表現了遼代密檐磚塔的建筑風格,是研究中國古代佛塔的重要實例。同時該塔又是研究遼代南京(今稱北京)城址地理位置的重要依據。
望著眼前的舍利塔,不由的感覺時間在指尖的流逝,
多少年來,無數文人騷客在這里也留下墨跡。
一如清代的查嗣栗所做的《塔燈》
燈明三百六十點,最好天寧云外塔。
風撼三千四百鈴,恨無梯級上青冥。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