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股文范文(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八股文也稱“時文”,是明朝考試制度所規定的一種特殊文體。因為每篇文章由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組成,故而名之。說到底八股文其實就是一種結構,就是我們今天在寫作中所運用的諸如“引議聯結”的行文模式。回顧明清時期的八股文,其實有好多優秀的范文是值得我們借鑒的,以下我們以明代會試狀元王鏊的一篇《百姓足,君孰與不足》來予以說明,幫助同學們正確認識八股文。
先來看看白話文
【白話文】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下面的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國君也肯定會富足。(破題)
國君的財富,是深深埋藏在老百姓之中的。百姓如果富有了,怎么會有單剩下國君獨自貧窮的道理呢?孔子弟子有若深刻告訴魯哀公,君與民本是相輔相成的。(承題)
有若的意思大概是說:魯哀公之所以加重稅賦,是因為國用不足;若要使國用富足,為什么不先使其百姓富足?如果能做到一人受田百畝,百姓得其九,國君取其百思特網一,并且國君常存節約用度愛護百姓之心,按十取一來征稅,不用嚴厲的稅賦對待百姓以養活自己,那么,百姓勞動果實就不會被征稅所困,百姓的財富也就不會因聚斂而盡。(起講)
(如果)閭巷之內積蓄富足,糧食滿倉,那么,對那些上要侍奉父母,下要養育妻子兒女的人來說就不會有憂慮了。(第一股)
(如果)田野之間谷物滿野,高粱遍布,那么,對那些既要養生又要送死的人來說(滄海一粟:這句翻譯我不理解,是不是指生養育孩子和給老人送終呢?),與就沒有什么缺憾了。(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已經富足了,國君怎么會獨自貧困呢 ?(出題)
那些藏在閭巷之內的財物,國君都能得到并擁有,不必非得歸藏于府庫之中,然后才是國君的財富。(第三股)
那百思特網些貯存在田野之間的谷物,國君都能得到并使用,不必非得儲藏在倉庫之內,然后才為國君所有。(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如果財物取之不窮,有什么要用而不得用的憂慮呢?(第五股)
如果財物用之不竭,有什么有事而沒有準備的憂慮呢?(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供祭祀用的家畜和谷米足以供祭祀之用,玉帛以及盛物之器,足以滿足會見天子的費用。如果費用不足,百姓自然會用度不足,百姓自然會將自己所有供給,國君又怎么會用度不足呢?(第七股)
食用物品足以供養活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供征戰之用。如果用度不足百姓自然會將己之所有滿足供應,國君怎么會用度不夠呢?(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啊!十取一稅法的確立,本來就是為百姓著想的,國家用度的滿足也是因為有這個稅法,又何必加重稅賦來求得國君富足呢?(收結)
【原文】
《百姓足,君孰與不足》
王鏊
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破題)
蓋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承題)
蓋謂:公之加賦,以用之不足也;欲足其用,盍先足其民乎?誠能百畝而徹,恒存節用愛人之心;什一而征,不為厲民自養之計,則民力所出,不困于征求;民財所有,不盡于聚斂。(起講)
閭閻之內,乃積乃倉,而所謂仰事俯有者,無憂矣。(第一股)
里野之間,如茨如粱,而所謂養生送死者,無憾矣。(第二股。以上起二股)
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出題)[NextPage]
吾知藏諸閭閻者,君皆得而有之,不必歸之府庫,而后為吾財也。(第三股)
蓄諸田野者,君皆得而用之,不必積之倉廩,而后為吾有也。(第四股。以上中二股)
取之無窮,何憂乎有求而不得?(第五股)
用之不竭,何患乎有事而無備?(第六股。以上中二小股)
犧牲粢盛,足以為祭祀之供;玉帛筐篚,足以資朝聘之費。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給之也,其孰與不足乎?(第七股)
饔飧牢醴,足以供賓客之需;車馬器械,足以備征伐之用,借曰不足,百姓自有以應之也,又孰與不足乎?(第八股。以上后二股)
吁!徹法之立,本以為民,而國用之足,乃由于此,何必加賦以求富哉!(收結)
【解析】
這篇文章是王鏊的一篇考場作文,無論是考試的形式還是寫作的方式和我們今天的高考都極為相似,面對這樣作文,考生一般要經過三個過程,即審題、構思、寫作。
1、從審題的角度來看,考場所給的作文題目是,“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意思是說百姓如果富有,那么,高高在上的國君也肯定會富足。這顯然是一個材料作文,要求考生要依據所給的材料來展開論證,于是王鏊將自己的作文題目寫作《百姓足,君孰與不足》,可謂切中要害,是在作文的范圍內來立意的。
2、從構思的角度來看,這篇文章結構嚴謹,邏輯性強。就結構來看,“民既富于下,君自富于上”一句可謂開篇點題,直接點明了文章的主旨,“蓋君之富,藏于民者也;民既富矣,君百思特網豈有獨貧之理哉?有若深言君民一體之意以告哀公”一句則是對自己中心論點的進一步說明。起講后的第一股和第二股則是一個原因性的說明,從“百姓既足,君何為而獨貧乎”一句起作者將關注的視角指向現實,增強了文章的現實針對性,文章的收束部分從方法層面上入手,指出了解決問題的根本策略和辦法。通過分析,我們知道,這篇文章在行文結構上結構嚴密,無可挑剔,是值得我們借鑒的,它符合當代議論文寫作的基本范式,在一定程度上,比我們當下的考場作文還要好,原因是這篇作文是針對現實所發的議論。
3、然而,這篇文章也是存在問題的,而其最大的問題就是空洞無物。通觀整篇文章,全文都是作者的“空談”,而缺少現實生活的支撐,作者并沒有列舉大量的生活實例來論證自己的觀點,從而將自己的觀點架空,讓中心論點成為了空中樓閣,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這樣的作文顯然是缺少生命活力的,自然不能引起讀者的共鳴。造成這種狀況主要源于讀書人的自己的投機取巧,為了應試而寫作,為了應試而學習。逐漸的在這種偷懶思想的影響下使得八股文走向了呆滯和死板。
滄海一粟:看了這篇文章,大家對八股文是不是有正確認識了呢?八股文作為一種久被詬病的文章體裁,其實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明清后期日益腐朽的科舉制度!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