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語提分(英語提分沒什么訣竅,重復和大膽就夠了)
就英語學習環境來說,再沒有比我們八十年代的孩子差的了。
我們初一開始學習英語,當時我們村中學的英語老師,我們都把他當作是神。
其實現在仔細回想起來,他的英語發音也不標準,但是當時能有這樣水平的人,已經是人才了。
后來我轉到了城里的中學,果然英語老師水平高了一些,但是整個英語學習環境還是非常差。基本配套的英語練習冊都很少。
印象當中,當時每學期都會發兩三盒英語聽力磁帶。磁帶的質量極差,簡直盜版的令人發指。真不知道是怎么大批量復制生產發給我們的。
秉著廢物利用的原則,我們把這些盜版英語聽力磁帶全部一干二凈地翻錄成了流行歌曲。因為當時錄音機的錄音質量極差,所以經常聽著流行歌,就會跑出幾個單詞。
我當時最害怕的就是背單詞,六個英語單詞就夠我背一天。按我媽的話說,你能一口氣吃六個饅頭,都一口氣背不下六個單詞。這讓我很慚愧,畢竟六個饅頭養活的還是一個英語廢物。
總之從初中到高中,我的英語成績一直挺渣的,考的最高的時候也只能考個三四十分,為此我的英語老師從來不會用正眼看我,可能在他的心里,我已經死了……
為此我對自己也挺失望的,買了很多英語資料。上過高中的人都知道,凡是你哪門課的成績學的最差,你買的學習資料就最多。似乎知識真的能夠通過金錢買回來,似乎那一大堆的英語輔導資料,真的能夠產生化學反應,讓英語成績火箭般上升。
其實這都是幻覺!只不過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自我安慰吧,似乎看到那么一大堆資料,就覺得自己付出了很多,其實該差的還是會差。
有一陣子,學校里流行了幾個月的李陽瘋狂英語,李陽說要學好英語,就要熱愛丟臉。于是大早上的,很多男生站在操場上,捧著一本英語書大聲嚎叫。反正丟臉是做到了,學好英語卻似乎沒有成功。
我的英語成績真正提高,是在復讀的時候。那時候我的英語成績還是三四十分,心里想如果英語成績再不提高,高考鐵定是沒什么希望了。
我先是從單詞量上下功夫,買了一本高考單詞書,從字母a背到z,扎扎實實地去背。背到什么程度呢,背到只要同桌問一個單詞,我就知道這個單詞在這本單詞書的哪一面哪一個大概位置上。
如此熟練的背誦還是有價值的,當我再做試卷的時候,閱讀從以前的什么都不會,變成了大多數都懂,即便有些不懂,也能夠反復幾次學會。
最重要的是,如此熟練強記單詞,大大增加了我的信心,原來我的單詞量也可以做到和那些英語學得好的人一樣。
但是只熟記單詞是不行的,這就好比你死記常用漢字也只能滿足基本應用,要想靈活應用,必須要對這些字詞賦予生命。
然后我開始強化訓練我的閱讀理解,規定自己每天晚上必須做20道選擇題,4篇閱讀理解。如此突擊訓練兩個月后,我發現自己的英語水平明顯上來了。
除了聽力和寫作文是我的弱項以外,英語卷子的其他試題對我來說,基本上有很大的自信了。
我的英語成績也從3、40分變成了110,當然這個成績并不高,可能在有些學霸的眼里,這個分數根本不值一提。但是你要明白,我的基礎是三四十分呀,而百思特網我只用了半年的時間,就提升到了110這個成績。雖然在教育強地,這個成績只是一個墊底分數,但是在我們這個十八線城市,這個分數可以算上頭部分數了。
現在回想起來,英語成績的提高,不僅提升了我的自信,更重要的是,讓我深知學習上的提高,沒什么捷徑可走,大量的重復刻意練習,大膽的肯定自己,然后去做就行了。
在英語的學習上,很多人底子薄,也很想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但是還沒有開始,想法上就已經慫了。
我的英語這么差,這種學習方法可行嗎?一旦你心里這么想,那英語提高基本上也沒什么指望了。所以要想真正的提高自己的英語成績,首先就要大膽,膽大到自己肯定能把英語學好。
比起英語的學習竅門和方法,大量的刻意練習和重復更為重要。沒有重復和積累,再好的方法技巧也是零。
我的高中英語老師是一名40多歲的中年人,他回憶自己學習英語的道路,他說他白天是背麻袋干農活,晚上就學習英語,每天晚上必須寫滿10張紙再睡覺百思特網。他的英語底子就是通過這每天10張紙建立起來的。
他說過一句讓我記憶猶新的話,即便是笨蛋,堅持一種方法也會出成績。學不成,只不過是很多聰明人堅持不下來罷了。
許多年前,看到一篇英語前輩寫的回憶錄。他在回憶錄里有一句話點醒了我:在學習上,即便有時候用一種低效的方法,只要你堅持下來,也可能會產生意想不到的結果。
我突然想起來,以前高中的時候百思特網,每天做4篇閱讀理解,這種方法又笨又累,但是堅持下來后的確有了質的提高。在我高考的那個年代,40分的閱讀理解題成了我的最愛。
甚至在工作快二十年的今天,一些難度不高的英文文章我也能讀下來。這雖然不是一件大不了的事情,但畢竟我把英語扔下了快20年了。
所以高中學習英語的時候,一定要大膽的肯定自己,少找點竅門,多踏踏實實的重復。
做到這兩點,不敢說你的英語一定很牛,但可以肯定的是,你的英語分數一定會讓你滿意。
你是怎么看的?你當年有哪些學習英語的竅門和方法?請留言交流。
部分圖片源于網絡,侵聯刪。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