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斯特法倫(威斯特法倫瓷磚)
足壇的魔鬼主場有很多,但能夠被大家一致公認的,多特蒙德的主場威斯特法倫球場,現在也被稱為伊杜納信號公園球場。
這個能容納81365名球迷的球場是德國最大的體育場,平均每場比賽出席的球迷都在八萬以上,可以說是真正的八萬人體育場。
早在1909年就成型的多特蒙德俱樂部,一開始也沒有享受這么好的主場待遇,多特蒙德最早的主場叫WeieWiese魏斯-維斯是一座市政綜合球場,還有跑道和跳躍坑的那種。由于二戰前德國大肆準備軍備戰事,多特蒙德這時候只能被迫搬離魏斯-維斯。
早年的多特蒙德主場魏斯-維斯球場
其實多特蒙德市政府也并非只有這一座球場,1921年多特蒙德市政府在多特蒙德的南部地區建造Volkspark,建筑師漢斯-斯特羅爾把這個公園的一部分設計出一個游泳池,一個多功能體育場,并于1926年正式啟用,這個體育場被稱為紅地球球場(Stadion Rote Erde)
不過這個體育場內的首次正式足球比賽的1929年,主角并不是多特蒙德,而是多特蒙德的老對手沙爾克04。
好在1937年多特蒙德終于在紅地球球場落了戶。
紅地球球場的初貌
隨著時代的發展多特蒙德已經逐漸成長為德國當時優秀的俱樂部之一,紅地球球場已經無法滿足球迷和游客的需求,尤其是在1966年多特蒙德成為德國第一支奪得歐洲優勝者杯的球隊后,多特蒙德的球迷數量激增,考慮到安全隱患,多特蒙德俱樂部向市政府提出改擴建紅地球球場。不過二戰后德國各地政府財政相當吃緊,一直也沒通過球場改擴建方案。
1971年德國準備籌備舉辦1974年世界杯。原定于在科隆有一個分賽場,但科隆在二戰中遭到大損毀,多特蒙德于是取代了科隆,成為世界杯舉辦城市之一。這樣一來多特蒙德市政府就能名正言順為多特蒙德市新建球場。
當然多特蒙德的財政依然不富裕,于是他們放棄了最初籌劃建一座能容納六萬觀眾的大體育場,用更便宜的預制混凝土材質建成一座容納五萬觀眾的體育場。而這座新球場花費總計為3270萬德國馬克,其中160萬德國馬克則用于翻新曾經的紅地球球場,在這之后紅地球球場也成為了多特蒙德二隊的主場。
威斯特法倫球場初建
1974年4月2日,多特蒙德足球俱樂部正式搬進了新家威斯特法倫球場,威斯特法倫的名字則來源于曾經被普魯士管轄的威斯特法倫(即今天部分的北萊茵-威斯特法倫聯邦州),從此之后威斯特法倫球場帶著多特蒙德黃黑色開始了新的征程。
威斯特法倫球場最終成型,緊挨著旁邊的就是昔日的紅地球球場
如今紅地球球場依然作為多特二隊的比賽主場
由于威斯特法倫主體結構是預制混凝土,所以當威斯特法倫球場落成時,曾經那些臨時看臺上準備用木質結構搭建的材百思特網料被運到了漢諾威,安裝在漢諾威的主場東看臺。可惜的是這些具有年代意義的老木頭,在2010年一場大火中化為了灰燼,承載并連接著德國足球一段歷史木質看臺故事到此正式畫上句號。
新落成的威斯特法倫球場就緊挨著曾經的紅地球球場,新球場由四個帶頂棚的看臺組成,東南西北四個看臺,其中東西兩個看臺在當年緊挨著一片片田地,東西兩個看臺是座位看臺約17000個座位,而南北兩個看臺則容納了37000個站位。
當年從內部看威斯特法倫球場
也就是這些站位成就了多特蒙德那片“黃黑色的墻”傳奇的開始。
由于國際足聯和歐足聯的規定,1992年威斯特法倫的整個北看臺,東看臺低處和西看臺低處已經都轉換為座位,球場可容納人數也相應縮減。 1995年多特蒙德奪得德甲聯賽冠軍后,威斯特法倫體育場又再次迎來擴建。東西兩個主要看臺加高成兩層。體育場的容量恢復到原來的54000,其中38500個座位。1997年多特蒙德歷史性獲得歐洲冠軍聯賽冠軍,威斯特法倫球場再次擴建,這次擴大了南北兩個看臺,使總觀眾人數增加到68800名。
幾次改擴建之后威斯特法倫球場已經變得很氣派了
離威斯百思特網特法倫球場落成已經過了將近半個世紀,借著申辦2006年德國世界杯的機遇,威斯特法倫球場開始了史上第三次擴建。座位從52000個增加到67000個。為了給新增的看臺提供良好的觀看視野,這次改擴建多特蒙德拆除了曾經半個世紀支撐威斯特法倫球場的內部結構,改用外掛架支撐,而外掛架被涂成黃黑色展示多特的主色調。
在這一次改擴建過程中,還發生了一個令人細思極恐的小插曲——建筑工人在改擴建時發現了一枚二戰中未爆炸的重達1000磅的炸彈,經查該炸彈是由盟軍轟炸機投下的,離新改擴建的球場中線只差約一米。炸彈處理專家在進行一個多小時小心翼翼的拆除后,威斯特法倫球場解除危機。
時間在變,人事在變,如果不是這顆挖出未爆炸的炸彈,很多記憶都會隨風消散。但很多東西其實早已刻在歷史書上,深入人心,融進血液里的。比如二戰創傷,比如歷經半個多世紀多特蒙德的南看臺。
幾經改建威斯特法倫球場終于有了現在的模樣
這么多年威斯特法倫球場的幾次大改建,依然保留著南看臺的站立區。南看臺是多特蒙德季票擁有者,死忠支持者的聚集區,也是整個歐洲最大的可以接受站票觀眾的獨立看臺,可容納25000人,人們親切稱為Die gelbe Wand(可以譯作黃色的墻)。
這里不得不多講講德國鐵桿球迷文化。
德國的球迷是社區型球迷,也是歸屬感型球迷。大量的球迷都是自己所在社區的死忠,除了那些我們耳熟能詳的頂級聯賽球隊,在德國的各個小社區都有球隊。
據我在德國留學的朋友說,僅僅是她住的社區附近就有兩個小型足球場,每到周末就會有比賽。甚至這些球隊連德國足球體系中的六級聯賽都算不上,隊名也可能是各個地區的小區名,地鐵站名,但他們都有非常鐵桿的球迷群體,每到周末比賽就像一個社區的集體活動日一樣熱鬧。
正是有這些球隊的存在,正是有這些球迷文化傳統習慣,才養成了德國鐵桿球迷的看球習慣:站著看球。
德國足球深入社區,于是站著看球成了傳統
而多特蒙德南看臺這種鐵桿球迷文化更是集大成。
這里必須說到多特蒙德球迷群體的特殊之處。多特蒙德依附的重要產業就是礦產,魯爾礦區。礦區的勞作相當危險和辛苦。在礦區工作必須有戰斗力和團結精神,才能保證在自己不受傷的情況下,更好的生存,這也是人的本能。
這也造就了多特蒙德包括死敵沙爾克04這兩支礦區球隊從誕生之日起,就極具戰斗力,各自球迷之間非常團結。
而礦區城市的傳承也很簡單,父親是礦工,兒子是礦工,這片土地上祖祖輩輩都靠著礦產生存。這些工人們很難去到大城市欣賞主流所謂的高雅文化娛樂活動。能夠讓他們發泄精力,釋放壓力的就是這九十分鐘的比賽。
當年魯爾礦區的分布圖,多特蒙德是典型的重工業城市
在這里他們可以忘記生活中的傷痛、苦悶、壓抑,忘記生活中那些令人頭疼與窒息的人際關系,只作為一個多特蒙德球迷肆意吶喊,盡情享受。
于是在這里足球就成了宗教,威斯特法倫南看臺自然就成了礦區球迷的朝拜圣地。
雖然多特蒙德這個城市一再強調自己已經完成了去工業化改造,可是這里的人們仍然認為自己是礦里人,一切的生活模式還是礦上那個生活模式,包括買球票看球這個習慣。要知道多特南看臺的季票幾乎是祖祖輩輩傳承下來的,如果一旦有一年忘了續期,后期很可能幾年都難以在南看臺看比賽。
有一部專門拍攝多特這群鐵桿球迷的紀錄片叫《黃黑色的墻》。這個紀錄片中,選取了不同年齡段,不同職業,不同性別,甚至不同性取向的球迷在威斯特法倫南看臺的故事。
紀錄片中有一個老爺子他就曾是礦上的人,他的父親也是礦上的人,他們家的球迷傳統和他們家在礦上作業的傳統一樣。只不過當老爺子已經活到這個歲數的時候,能夠陪他看球的只有昔日和他一樣因為受傷不能再礦上工作的老工友們。受傷提前退休后一度對生活失去信心的老爺子,不過老爺子在日復一日看多特的比賽,幫助南看臺的球迷組織維持球場秩序中,又慢慢找回了對生活的熱愛。
紀錄片中曾經為礦工,因為受傷提前退休,在南看臺找回自己的老爺子
而多特的鐵桿女球迷也不在少數,紀錄片中就有一個很酷的老奶奶,比賽日時她是拄著拐杖一個人來的。她還帶來了小點心糖果不斷發給周圍相熟的工作人員以及身邊看著他們長大的年輕小球迷。對威斯特法倫南看臺的一切,老奶奶都如數家珍。對于我們來說這可能已經是個有過三次婚姻,人生閱歷豐富的老奶奶,但是在老奶奶眼里,威斯特法倫球場則像是她的初戀,談到這里的一草一木,一點一滴,老奶奶的眼睛閃爍的光芒仿佛一個剛剛熱戀的閃光少女……
紀錄片中一個超級酷的多特蒙百思特網德鐵桿老奶奶
這些球迷就像這個俱樂部一樣,質樸簡單,堅韌頑強,激情也不缺少溫情。對于他們來說,多特蒙德教練球員來來去去,就像生活中那些來來去去的人和事,有遺憾有難過有驚喜也有悲傷,但唯一不變的是愛,是對多特蒙德的熱愛,對生活的熱愛。
老球迷愛威斯特法倫得如此深沉,自然對球場另一個稱號伊杜納信號公園很難釋懷。
就像我們前文所說威斯特法倫的歸屬權最初屬于多特蒙德市政府,后來市政府賣給了多特蒙德俱樂部。
2002年,多特在薩默爾的率領下再次捧起沙拉盤,而借著上市的東風,多特當年的高層認為已經到了大干一筆的時候。于是他們在轉會市場上一擲千金。然而作為當時德甲唯一的上市企業,合作企業基爾希媒體集團的突然倒閉,帶來的黑天鵝效應讓多特蒙德從電視轉播分成銳減,接著多特蒙德的股票價格一路下跌。更難過的是2003年多特蒙德沒有拿下下賽季歐冠資格,而他們的負債額已達到1.188億歐元,凈虧損6770萬歐元,這個可怕的數字把多特蒙德推向了無盡的深淵。
2005年因為經營不善,多特高層把好好的一個俱樂部折騰得差點破產
而前文已經說過,為了2006年FIFA世界杯的舉辦,多特蒙德的球場再一次進行了改造,并且給地下土壤安裝了供暖系統,最終擴建為可容納81360人的德國最大球場,然而這些都需要多特蒙德掏銀子啊!
為了減少債務,球隊進入了史上最黑暗的一段時期:賣人,成績下滑,收入銳減,繼續賣人,成績繼續下滑,財政繼續惡化......到2005年2月,德國足協對多特蒙德下了最后通牒:如果再繼續巨額虧損,那球隊將被吊銷德甲資格,勒令降入第五級聯賽。
當年的德甲聯賽冠軍、歐洲冠軍聯賽冠軍,卻不得不在新世紀在巨額的財政赤字面前苦苦掙扎。像極了那些經歷過魯爾礦區成為德國工業中心輝煌,又見證了多特蒙德去工業化之后,生活逐漸被磨平只剩滄桑的人們。
這時候經營鬼才也是北萊茵-威斯特法倫州本地人的瓦茨克出現了。
大家現在熟悉的瓦茨克,對他的評價很兩極,但多特球迷的確得感謝他把多特留在了德甲
2005年已經從財務主管轉為CEO的他,為了拯救多特,他力主賣出威斯特法倫球場的冠名權,這樣俱樂部就可以每年獲得400萬歐元進賬
盡管這筆錢與俱樂部的赤字相比,仍顯得杯水車薪,但好歹能有進賬。最終由他牽頭與摩根士丹利投資銀行合作,獲得了一筆15年的8000萬歐元貸款,其中5100萬用來購回球場51%所有權,大大縮減每年支付的租金,而其余用來平衡債務。
只是根據合約威斯特法倫球場命名權在2005-2021年必須出售給Signal Iduna保險公司,于是才有了伊杜納信號公園球場這個名字。
Signal Iduna Park是多特鐵桿球迷心中的痛
這個名字意味著多特蒙德歷史上最慘痛的一段,很多球迷至今依然把這座球場叫做威斯特法倫球場,因為威斯特法倫才像自己家的名字。
近年來多特蒙德在成績和經營上都有了好轉,尤其是2012-2013年又開始有了與拜仁爭霸的勢頭,多特這支俱樂部仿佛在生活中穿越黑暗迎來了曙光,球迷們也開始用新時代的方式在南看臺為多特助威:自制巨幅TIFO。
2013年與馬拉加的歐冠比賽,舉著望遠鏡的巨型人像至今仍然是球迷們心中的經典;而克洛普離任時,多特蒙德球迷曾經打出感謝克洛普的TIFO;2017年歐冠與本菲卡的淘汰賽上,多特球迷的TIFO組成了1963年時多家報紙的頭版,當時多特蒙德曾經5-0擊敗本菲卡……而這些所需要的人力、物力都是南看臺球迷們,不同的球迷組織自發捐款捐物完成的,這也是多特球迷們對威斯特法倫這個大家庭最好的驚喜禮物。
一次次巨幅TIFO是南看臺球迷們送給球隊最好的禮物
在威斯特法倫球場,流傳著這樣一句話,“我們生是多特蒙德人,死是多特蒙德的小精靈”,多特蒙德的南看臺承載著人們對生活的堅韌與堅守,寄托著人們對生活的希翼與渴望。在消費主義盛行,在信息化裹挾的大浪潮下,威斯特法倫種守候,更像是在礦區里的家屬為夜歸的礦工們點著那一盞回家的燈,回家的路也許黑暗,也許漫長,但它總是帶著家里人的溫暖。
威斯特法倫南看臺,黃黑色的多特蒙德,互相溫暖,從不孤單。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41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