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規劃(全國教育規劃課題)
養育過程中很多父母遇到的第一選擇就是幼兒園。怎么選呢?
離家近的,時間成本低,但又擔心教學質量不夠高,老師沒經驗;價格高的,雖然能夠承受,但又擔心強調傳統文化是否會限制孩子的天性……總之,很多父母都會有各種各樣的擔憂,給孩子做選擇真的是太難了!
首先我們需要從兩方面考慮:
? 不同年齡段孩子的成長需求及要達到的目標,
?在不同的年齡階段,家庭、學校和社會教育機構所能提供給孩子的時間不同。
對于0-6歲的孩子來說,家庭是最重要的,是父母能夠陪伴孩子時間最多的階段。教育能從家庭中實現最大價值幫助孩子成長。所以,幼兒園教育很重要,但是如果不夠理想,同樣可以通過家庭教育的方式去彌補幼兒園教育的不足。
到底如何給孩子做好教育規劃呢?
第一,了解0-6歲對于孩子來說最重要的成長內容是什么。
科學規律是道,也是方向。0-6歲是人一生中成長最迅速,變化最快的一個時期。這個時期孩子和父母的溝通是最需要耐心和時間的。因為嬰兒只能通過表情、動作、聲音來表達自己的需求和情感,隨著語言能力的提高,能夠用簡單的語言表達想法。
所以這個階段父母與孩子進行的溝通需要慢慢猜測,慢慢理解,不能著急。
這6年的成長是關鍵的,很多機會錯過了就很難彌補,因為大腦聯結、內心的變化,能力的發展錯過了關鍵期實在無法追回。
根據成長教育的“道”,也就是一句科學規律呈現的多元化目標,我們知道0-6歲的孩子需要在10個方面得到發展。有了這樣的方向,我們就需要知道無論是家庭、幼兒園還是社會環境,我們都要滿足這10個方面的需求。
第二,收集這些幼兒園的信息。
信息收集一定要把事實和感受分開。事實指幼兒園的客觀實際情況,比如,教學目標、教育者情況、班級情況、距離和價格。而感受則是主觀評價,可能是幼兒園孩子父母的感受、孩子的感受等等。
為什么需要把這兩種信息分開呢?
因為主觀感受是根據個人的評價標準和喜好來決定的,這樣的感受我們需要獲得,但是也要知道為什么會有這樣的感受。所以客觀事實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然后才是個人感受,并且我們需要知道原因。
我們需要了百思特網解幼兒園有什么課程設計,用什么方法來進行這些課程。在我的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父母都會關心上什么課,但只有極少的父母會關心怎么上課。
上什么課,指的是教育內容。比如,幼兒園會開設手工課,我們大概能知道孩子們會有做手工的活動,這個課程內容能幫助孩子提高手眼協調,如果做手工的材料是有創造性的,能夠發揮孩子想象的,就能達到激發孩子好奇心的效果了。
如果能了解老師授課的方式,就更有價值了。比如,老師授課的時候在意孩子做得對不對,還是有創造力?當孩子做不出來的時候,老師會提供幫助,還是只提要求?
教學方式能讓我們了解幼兒園更看重的是什么。
1、幼兒園是否有足夠的戶外活動的時間,是否能在幼兒園幫助孩子的肌肉發展和協調性的訓練。
2、課時的長短也能讓我們看出課程設計是否專業:
對于3-6歲的孩子來說每次課時可能不超過40分鐘,
如果是小班,最好的時間是30分鐘,
大班可以在40分鐘。
因為時間的長短對于孩子的注意力就是挑戰,有時候不是孩子不想好好聽課,而是他們身體的需要,讓他們無法做到注意力集中。
3、建議父母要關注大班課程的開設,因為幼小銜接就是優質的幼兒園會考慮的問題,也是對孩子進入下一個階段的重要準備。
4、除此之外,我們一定要看班級人數。對于幼兒園的孩子來說,師生比1:5是比較合適的。
5、我們還需要了解老師教學情況是否穩定,幼兒園是否有為老師提供專業培訓。還要在意老師的工資,在可能的情況下,老師獲得報酬越高就代表幼兒園會更看重老師的收入,認可他們的能力。
我認為老師是學校環境當中最重要的因素。經濟得到保障,老師會更安心工作,會投入更多的時間,會花更多精力研究孩子的教養。如果一個教育機構把太多的資金投入到硬件提升上而忽略了老師的培訓、需求和回報,那至少能反映兩個問題:在管理者眼中,硬件比老師重要——忽略了老師的關鍵作用。后者是目前中國教育普百思特網遍存在的問題——教育審美。
一個教育者如果沒有充分的時間休息,如果沒有足夠多的時間提升自己,又怎么能夠把好的狀態帶回到教室,帶回到和孩子們相處的時光呢?
第三,需要收集孩子的信息和自己的情況。
父母需要了解孩子的性格和喜好,在多元化目標方面發展的具體情況。孩子的相關分析結束后,父母還需要分析自己的情況:上下班情況,平時能陪伴孩子的時間。
同樣,針對孩子在6歲之前的10個目標,做得比較好的是什么,做得不好的是什么。在日常孩子和父母的相處中,父母最能幫助到孩子的是什么。
除此之外,還需要做一個關于社會教育信息的搜索工作。搜索我們生活的城市有哪些親子活動我們可以參與,有哪些博物館可以讓孩子參觀,有哪些公園可以幫助孩子完成探索。把這些信息都整理出來,我們才能進行到下一步。
第四,選擇組合。
教育規劃是多種教育的組合,不是單打獨斗。
明確了解孩子在0-6歲的成長目標,然后列出孩子的狀態、家庭教育的情況、能夠被使用的社會資源之后,我們就可以看哪個幼兒園能把空缺補上,最趨近于補充完整的,就是最適合我們的。
如果有兩所差不多,就一定選離家近的。這樣能夠減少路途上的消耗,保證孩子的睡眠。當然也會出現一種情況,那就是沒有一所能夠把空缺補上,這種情況實際很常見。那怎么辦呢?父百思特網母就需要看自己在家庭教育中能做多少,能提升多少,能利用社會資源做哪些輔助。
通過上面這個分析可以看到,教育規劃是一套組合拳,沒有固定的分配,只有根據具體的情況完成有效的組合。
家庭教育的核心價值之一就是我們需要制訂出孩子的教育規劃,因為這個規劃不僅和孩子有關,還和家庭開銷選擇,包括父母的職業發展規劃有關。
本文節選自蘭海的新書《蘭海 成長教育公開課》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41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