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斷章 卞之琳(卞之琳“斷章”)

                    斷章 卞之琳(卞之琳“斷章”)

                    今天是著名詩人卞之琳先生去世20周年的日子,卞先生一生寫了很多名篇,但最為人稱頌的還是那首《斷章》。

                    你站在橋上看風景,

                    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

                    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

                    你裝飾了別人的夢。

                    《斷章》是卞之琳1935年10月創作的一首詩。這四行詩原在一首長詩中,但全詩僅有這四行使卞之琳滿意,于是他將這四句抽出獨立成章,標題也由此而來。

                    卞之琳

                    卞之琳在談及這首詩時曾說:“這是抒情詩,是以超然而珍惜的感情,寫一剎那的意境。我當時愛想世間人物、事物的息息相關,相互依存,相互作用。人(‘你’)可以看風景,也可能自覺不自覺點綴了風景;人(‘你’)可以見明月裝飾了自己的窗子,也可能自覺不自覺地成了別人夢境的裝飾。”

                    前不久,我在中國現代文學館字畫庫中看到一幅珍貴書法長卷。該卷全長2米、寬16厘米,題為“《數行卷 卞之琳》”,由被譽為民國閨秀、“最后的才女”的張充和1936年冬為詩人卞之琳抄寫而成。

                    張充和用毛筆蘸著銀粉在藍色宣紙上一筆一劃極為認真地以秀麗小楷為卞之琳抄寫了他的五首詩作《道旁》《圓寶盒》《斷章》《音塵》《魚化石》。這五首詩歌都是卞之琳上世紀三十年代的作品,《斷章》和《魚化石》據說是卞之琳特意為張充和創作。

                    該長卷自張充和1936年冬抄寫完成后,卞之琳便一直隨身攜帶,從未離開過自己。卞之琳好友王辛笛先生曾在自己的憶文《“瑣憶”記痕》中對此長卷提及過:“抗戰勝利后,卞之琳曾到上海住在我家中,他多次向我講起他與張充和的故事,并取出自己隨身攜帶的一卷墨寶,是手抄的詩卷《數行卷》,帶我展開一看,那上面寫得清秀娟麗的手跡,卷末題有‘為卞之琳抄’,并有署名,我才知這是詩人心中的一個小秘密,非同小可。”

                    由此可見,詩人卞之琳對于張充和女士用情至深。他們之間的那段“落花有情,流水無意百思特網”的故事,在中國現代文學史上也是一場令人感傷的往事。

                    卞之琳與張充和的交往,源于好友沈從文。

                    1933年9月9日,從山東回到北平的沈從文與自己傾慕已久的張家三小姐張兆和在北平中央公園的水榭,舉行了一場莊重而又熱鬧的結婚典禮。張兆和四妹張充和前往北京去參加婚禮,隨后她就在北京三姐家暫住,等著北大的入學考試。不久,張充和便以驚人的語文滿分,數學零分的成績,考取了北京大學。

                    張充和

                    其背后的原因是,當時在北大任教的大學者胡適非常欣賞張充和的才華 ,他特意將她破格錄取。要知道那年北大中文系,只招收了三個女學生。

                    那年秋天,沈從文在自己位于西城達子營18號的家中宴請巴金、靳以、卞之琳等文友聚會。當天,剛好張充和也在。那是卞之琳第一次看見張充和。那次見面,張充和給卞之琳留下了深刻印象。當時,卞之琳剛剛二十三歲,在中國詩壇,他正像一顆璀璨的新星冉冉升起。那時的卞之琳曾頗自負地表示,自己的詩絕不自畫樊籬地局限于脂粉氣息的私生活描寫中。

                    那天,剛剛成為北大中文系新生的張充和興奮地坐在沈從文住所的那棵槐樹下,興高采烈地和巴金、靳以等人講述自己在大學一天的見聞。卞之琳習慣地在樹影下稍遠的地方,安靜地坐著。三姐張兆和眼尖,拍著手招呼卞之琳:“來,卞同學,坐到前面來,這次三姐要給你介紹一個新同學。”

                    卞之琳臉色羞澀地走到了前面。張允和給卞之琳介紹說:“這位小喇叭筒是我的四妹充和。她今年剛剛考入北大。今后,卞詩人與我們的四妹就是師兄兼老鄉了。”

                    張充和大大方方地拉起卞之琳的手,輕輕地說:“卞詩人,卞師兄,卞老鄉,今后請多多關照!現在,你就跟我同坐一條長凳子吧!”卞之琳從來沒有與女孩握手的經驗,張充和這一拉手,竟然把意氣風發的青年詩人羞了一個大紅臉。

                    生性活潑的張充和,很快就與靳以、巴金、卞之琳等人混熟悉了。她時常大大方方地出入于三座門大街那個蔥綠可愛的小院。當時,張充和很喜歡在一頭瀑布般的秀發上,裝飾性地佩戴一頂小紅帽。北大那些男生都親切地稱呼她為“小紅帽”。卞之琳記得,這“小紅帽”當年十分淘氣。

                    有一次,當張充和與靳以、卞之琳等人從北平的一家照相館門前經過時,張充和突發奇想特意跑進照相館中,拍了一張歪斜著腦袋、睜一只眼閉一只眼的好玩照片。這讓靳以、卞之琳一班青年人樂得前仰后合。

                    在北大求學期間,張充和對中國傳統戲曲昆曲情有獨鐘,常常到戲院觀看昆曲表演。那時,張充和最喜歡北昆大腕韓世昌以及白云生昆曲班子的精彩演出。卞之琳偶爾也百思特網會追隨張充和去昆劇院看演出。閑暇時,張充和也會在卞之琳等好友面前演唱一段昆曲,眼望著張充和在清輝的月色下清唱昆曲,卞之琳的心弦被輕輕撥動。

                    但羞澀的卞之琳心中有很多話想說,但又始終怯然。張充和的活潑好動與沉靜內斂的卞之琳有著很大的不同。但很快卞之琳發現自己越來越喜歡這個可愛的“小紅帽”。正如他后來所說: “對方的一顰一笑,都永不會忘記,值得咀嚼千百遍的溫馨記憶永遠留在心底。這一切,都在淡淡的言語中隱隱約約地透露出來了。”

                    但卞之琳的內向又讓他遲遲不敢表白。之后,卞之琳常給張充和寫信,他將自己的感情寫進詩里寄給她,有時還會說些生活瑣事,但無論寫什么,張充和從來不回。

                    卞之琳感到了焦灼,但又不想面對,于是遠離北平,跑到了河北一所學校去任教。本以為逃離北平就可以忘記張充和,開始新的生活,但卞之琳發現自己根本忘不掉她。最后,卞之琳實在忍不了這種思念的折磨,便再次給張充和寫信,但還是不敢表白,于是就有了這首《斷章》:“你站在橋上看風景,看風景的人在樓上看你,明月裝飾了你的窗子,你裝飾了別人的夢”。可惜,張充和依舊沒有任何表示。

                    三姐張允和很快便看懂了這一切,她很愿做個月老促成這對年輕人。有一次,她借了一個話題去試探張充和。當時的張充和,一則因為自己的審美觀點傾向于古典,她覺得卞之琳寫的新詩沒有嚼頭,心靈上難以引起共鳴。二則覺得卞之琳社會閱歷不夠,“缺乏深度”、“不夠深沉”。這讓張充和覺得卞之琳有時顯得“有點愛賣弄”。就這樣,兩人一直沒有什么進展。

                    1935年底,張充和因患肺結核回到蘇州老家養病。1936年10月,卞之琳母親病逝。卞之琳待母親入土為安后,因牽掛張充和特地去了蘇州,探望休養中的張充和。

                    病中的張充和看到卞之琳來很高興。那天中午,張充和特意陪著卞之琳到滄浪亭去游玩,去松鶴樓吃飯,去吳苑、玄妙觀、采芝齋、留園、觀前街游覽。

                    1936年10月,卞之琳、張充和在蘇州天平山

                    次日,張充和穿著改裝過的旗袍陪著卞之琳去游天平山。結果爬到中途,張充和累得不行,她仰頭向卞之琳說:“你拉我一把。”卞之琳看著張充和伸出的纖纖玉手,卻怎么也不敢伸出手去觸碰,生怕會給破碎了似的。那天,他們還在船上吹著笛子,唱著曲,還合影拍照。

                    那年冬天,卞之琳寫信請張充和抄寫自己的詩作,也許是想再做些努力。收到信后的張充和,很愉快地接受了這個任務。只是不知當她抄寫到《斷章》和《魚化石》時,是否能感受到卞之琳對她的那份深情?百思特網

                    1936年10月,卞之琳張充和在蘇州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已在成都的卞之琳十分擔心還在合肥淪陷區的張充和,便寫信讓她來到成都。等張充和歷經艱辛來到成都后,卞之琳擔心張充和人生地不熟可能會很無聊,便每日與她寫信,無所不說,無所不談。

                    本以為這場姻緣會成為佳話,卻不想因一場四川教授們的“畫蛇添足”,徹底斷送了兩人的可能。張充和為此還賭氣獨自跑到青城山去散心,她對卞之琳也是越發得冷淡。

                    1938年秋,失落至極的卞之琳告別了張充和,和朋友何其芳、沙汀一起去了延安。后來,他又去了西南聯大教書。

                    1947年,卞之琳獨自赴英國牛津大學深造。臨行前,卞之琳特意再去蘇州與張充和道別。那天,張充和穿了最愛的天青色旗袍,送卞之琳出巷口,在和他說了再見后,張充和轉身離開,一直沒有再回頭。卞之琳癡癡地望著她的背影,不明白為什么自己就是無法打動她的心?

                    那年9月,張充和經沈從文介紹與北大西語系外籍教授傅漢思相識。1948年11月,張充和與傅漢思喜結秦晉。次年1月,她隨丈夫傅漢思赴美定居。

                    1953年,依舊單身的卞之琳到蘇州參加農業合作化的試點工作,他特意回到張充和的舊居小住。在張充和留下的空書桌抽屜里,卞之琳偶然發現了幾張詩稿,睹物思人,他不禁百感交集。

                    1980年,卞之琳作為中國著名學者訪問美國,與時任耶魯大學藝術系講師的張充和久別重逢。那一年卞之琳已經70歲,而張充和也早已不是沈家客廳那穿著旗袍的少女。

                    1986年,已經72歲的張充和應邀回國參加北京舉行的紀念湯顯祖逝世370周年的演出活動。她和大姐張元和特意演出了一場《游園驚夢》,她專門請卞之琳前來觀看。

                    她上臺表演前告訴卞之琳散場后不要馬上走,他們再聚聚。但曲終人散之時,張充和發現卞之琳不知何時已悄然離去。這是卞之琳與張充和的最后一次相遇,此后兩人再沒有相見。

                    晚年的張充和在談到卞之琳和他的《斷章》時,沒有否認卞之琳的《斷章》是寫給她的,但卻否認她與卞之琳之間有什么羅曼史:“確實有另外一些不相干的一起玩的人,追求過我,但都不如卞之琳這一段來得認真,持續的時間長。他的好意我是心領了,但這種事情不能勉強,我自始至終對他都沒有興趣,就看見他在那里埋頭作詩,你說我能怎么辦?”

                    2000年12月2日,卞之琳在北京逝世,享年90歲。他去世后不久,女兒青喬將這幅卞之琳珍視一生的書法長卷捐贈中國現代文學館。

                    2015年6月17日下午1時,民國閨秀、“最后的才女”張充和在美國去世,享年101歲。

                    本文地址:歡迎分享轉載74120.html

                  (0)
                  上一篇 2021年4月14日 15:34
                  下一篇 2021年4月14日 15:34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