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兵音樂(很火的閱兵背景音樂)
新中國成立時,閱兵被列為國慶大典的重要內容之一。檢閱一國武裝力量,樹立民族自豪感,閱兵是一項讓萬眾也能跟著荷爾蒙飆升的重大儀式。
1949至1959年,中國共舉辦11次國慶閱兵,此后連續24年未舉行,直至1984年國慶35周年才恢復。
1999年和2009年,分別舉行了新中國成立50周年、60周年兩次閱兵式,新中國成立50周年大閱兵共奏35首樂曲,新中國成立60周年大閱兵演奏45首樂曲,今年是新中國成立70周年,演奏56首作品,是歷次閱兵中演奏曲目最多的一次。
每一次的閱兵曲目都不盡相同,時代在進步,樂隊規模壯大,曲目也越來越豐富多樣。
從1949年到2019年,每一次國慶閱兵,人們都能看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的身影。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新中國閱兵史上最大規模軍樂團以完美的音樂演繹與過硬的戰斗作風,成為天安門廣場上引人注目的一道風景線。
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由1300余名官兵組成,是整個閱兵過程中入場最早、退場最晚的一個方隊,全程在黨和國家領導人的檢閱之下現場演奏。新中國成立70周年閱兵中所有編曲和創作,為了彰顯新時代特色,聯合軍樂團有針對性地創作了《鋼鐵洪流》《沖上云霄》等7首軍樂交響化作品。《鋼鐵洪流》的節奏是每分鐘88拍,和裝備方隊車輪行進的速度融為一體,《沖上云霄》的節奏是每分鐘150拍,更貼合飛機梯隊沖上高空的速度。
下面羅列一些中國閱兵式上常見的儀式樂曲(閱兵式、分列式)與群眾游行樂曲:
《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
1949年10月1日,伴著“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的莊嚴宣誓,中國人民解放軍聯合軍樂團團長、29歲的羅浪指揮200名軍樂隊隊員奏響了《義勇軍進行曲》。此后,這首雄渾激昂的樂曲便成中國閱兵儀式上的標配。
《沒有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
19百思特網43年由年方19歲的曹火星創作。當時,蔣介石發表《中國之命運》白皮書,提出“沒有國民黨就沒有中國”,中共發表了題為《沒有共產黨就沒有中國》的社論予以駁斥。身在群眾劇社的曹火星心潮澎湃,借用《霸王鞭》的民歌形式寫出了同名歌曲,很快唱遍各個抗日根據地。據稱,是毛澤東提出并為曲名添了一個“新”字。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
《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創作于1939年,由公木作詞,鄭律成作曲,原名《八路軍進行曲》,詞曲剛勁有力、斗志充盈,唱響了中國大江南北。解放戰爭時期,《八路軍進行曲》更名為《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歌詞略有改動。隨后幾經更名,在1965年改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剛勁有力、斗志充盈。1988年,正式將《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歌。
《分列式進行曲》
1949年開國大典上,由時任解放軍聯合軍樂團團長的羅浪根據《中國人民解放軍進行曲》改編而來。相較原曲,此曲節奏感更快更強,更便于部隊分列式行進,是部隊閱兵和分列式時必用的曲目。
《炮兵進行曲》
1944年,八路軍炮兵團在延安創辦炮兵學校,選址南泥灣。時任教員李偉、張寒暉分別填詞、譜曲創作出《炮兵進行曲》,成為延安炮兵學校校歌。1953年,中國人民解放軍軍樂團的王建中將此曲與李偉的另一首炮兵歌曲《炮兵之歌》融合,改編成軍樂曲《炮兵進行曲》。這是中國人民解放軍炮兵的標識性音樂,閱兵時通常是地面炮兵方隊、高射炮兵方隊接受檢閱時的背景音樂。
《人民海軍向前進》
1951年問世即成中國海軍戰士音樂形象的寫照。中國人民解放軍海軍習慣將其視作軍歌,在重大集會、慶典、儀式上演奏,也是海軍艦隊出訪時的必奏曲目。
《檢閱進行曲》
鄭路作曲,是專門為部隊閱兵活動創作的一首儀仗音樂,樂曲具有雄壯昂揚的進行曲風格,氣勢雄渾昂揚,形象地表現了中國人民解放軍勇往直前的英雄氣概。是閱兵儀式上部隊接受領導人檢閱時的必奏曲目。
《人民軍隊忠于黨》
1960年,軍旅作曲家肖民、詞作者張永枚等人來到井岡山體驗生活,紅軍艱苦作戰的事跡促其完成了這首氣質鏗鏘的隊列歌曲。其節奏鮮明,鏗鏘有力。1961年,此曲被列為中國全軍必唱的13首歌曲之一,這首歌從誕生至今,依然響徹祖國的大地,并在我軍重大的慶典場合天安門廣場多次奏響。
《歡迎進行曲》
1978年由作曲家魏群執筆的軍樂曲。曲調熱烈、莊重、歡快、激昂,這是中國歡迎外賓、舉辦重大慶祝活動時的專用樂曲,2008年北京奧運動會開閉幕式,2009年國慶閱兵上均被演奏。
《三大紀律八項注意》
此曲被譽為“紅色經典第一歌”,多年來久唱不衰,許多重大場合都能耳聞。“三大紀律八項注意”最初源于毛澤東1927年在井岡山提出的“三大紀律”,歷經多年發展而成解放軍的革命紀律與行動準則,為讓準則深入人心,后發展為傳唱一時的軍歌。
《抗日軍政大學校歌》
中國人民抗日軍政大學是共產黨在抗戰時期創辦,培養軍事和政治干部的學校。抗大的學百思特網習、生活艱苦異常,為激勵學員,毛澤東曾指示要為抗大譜寫一首新校歌。1937年,這首充滿抗日救國情懷與擔當的歌曲問世,突破校園界限廣為傳唱。
《保衛黃河》
光未然作詞,冼星海作曲,《保衛黃河》1939年誕生于延安,系交響樂《黃河大合唱》里的第百思特網七樂章。該曲采用齊唱、輪唱的形式演唱,氣勢雄渾,“風在吼,馬在叫,黃河在咆哮”一起,常常唱者激昂,聽者落淚。
《東方紅》
“東方紅,太陽升,中國出了個毛澤東……”此曲一出,大概每個中國人都能哼唱一二。這首1940年代誕生于抗戰時期的陜北民歌,因歌詞簡單、旋律易記而流傳度極廣,在電視尚未普及的年代,也是廣播電臺最熱衷播送的“看家”曲目。
《團結就是力量》
1943年誕生于晉察冀邊區的一個小山村,牧虹作詞,盧肅作曲。當時,牧虹、盧肅所在的西北戰地服務團曾深入河北平山、山西繁峙的農村參加斗爭,為鼓舞社會各界力量共同抗日的士氣,兩人執筆創作出一部小型歌劇,《團結就是力量》即為幕終曲。
《解放區的天》
“解放區的天是明朗的天,解放區的人民好喜歡,民主政府愛人民呀,共產黨的恩情說不完……”劉西林1943年創作的這首歌曲,曾在抗日根據地廣泛傳唱。當時,劉西林跟隨戰斗劇社至晉綏邊區開展大秧歌運動,創編出秧歌劇《逃難》,又在家鄉河北滄縣傳統民歌《十二月》的曲調基礎上填詞改編出《邊區的天是明朗的天》做主題曲。整曲歌詞簡潔利落,“邊區”后被改為“解放區”。
《紅旗頌》
作曲家呂其明1965年為第六屆“上海之春”音樂節而寫的開幕曲,以紅旗為主題,描繪了1949年新中國成立時第一面五星紅旗升起時的情景。作為紅色經典的代表,這也是中國播放次數最多的音樂作品之一,多次在國慶閱兵中演奏。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