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吃的棒棒糖的棒子上(棒棒糖的棒子上那個孔能吹口哨嗎)
過幾天就是六一兒童節了首先提前祝在座的各位六一快樂給大家發棒棒糖啦吶!給你 --@不過別光顧著吃注意看棒棒糖的棍子上有個小孔大家試試看能吹響嗎
Q1
為什么棒棒糖的棒子上頭有一個小孔?是用來吹口哨嗎?但是我試過,吹不響啊!by 甜甜噠
答:
小時候一直不知道這個小孔是用來干嘛的,只是費盡心思的把棒子咬扁了去吃里面的一點糖。那么實際上,這個洞是為了固定住棒棒糖。如果沒有那個洞的話,棒棒糖容易掉。棒棒糖在制作的時候是一坨糖漿,制作完成后會凝固,然后讓棒棒糖完美的卡在棒棒糖的棒上面。
by 懶懶的下午三點半
Q.E.R.
Q2
為什么冰酸奶能解辣?
by 被辣椒辣到的辛酸人士
答:
讓人感覺到辣的物質主要是辣椒素,它主要存在于辣椒的胎座組織中,也就是下圖中的白髓部分。辣椒的其他部位辣椒素含量比較少,其中辣椒籽其實是不辣的。
先讓我們來看看辣椒素的結構,如下圖所示,小編扶了扶眼鏡,掐指一算,這是一種非極性(斥水親脂)的物質,要降服它,看來也要用非極性的物質。
酸奶里面除了有大量的水之外,還有大量的蛋白質和脂肪,這兩種物質能和辣椒素很好地親和。所以冰酸奶能解辣依靠的是其中含有的蛋白質和脂肪,它們將辣椒素層層包裹,打包帶離口腔。再加上冰酸奶的溫度低,也能減輕口腔的灼熱感。
除了冰酸奶,含有大量蛋白質和脂肪的牛奶、豆奶也可以起到解辣的作用,當然,含有很多脂肪的冰淇淋也是可以解辣的(好像又多了個吃冰淇淋的理由)。
by 重光
Q.E.R.
Q3
保鮮卡應用了什么原理?
by 匿名
答:
注意觀察就會發現,有的保鮮卡上會寫著“卡式外控型酒精保鮮劑”,這個名字就暴露了它的原理。保鮮卡其實是以紙為載體,浸漬了食用酒精,酒精揮發后會在食物周圍形成一層高濃度的氣相保護層,起到抑制微生物滋生,起到良好的保鮮效果。保鮮卡一般用在糕點當中,因為糕點變質主要是微生物的生長,此外保鮮卡不會像保鮮袋那樣漏粉,也不會被小朋友誤食。
但是在堅果中,卻不見保鮮卡,而是保鮮袋。這是因為堅果變質主要是氧化引起的(堅果中的脂肪含量高,容易發生酸敗),那么堅果保鮮的出發點應該是減少氧氣含量。保鮮袋內部裝的就是食品脫氧劑,比如還原鐵粉之類的。
此外還有的食品或藥品怕受潮,那么它們的保鮮袋中裝的就是硅膠干燥劑,起到吸水的作用。還有一些膨化食品,怕氧化也怕受潮,那么就會在包裝袋里面放一包主要成分是生石灰的保鮮袋。
by 重光
Q.E.R.
Q4
一元硬幣從材料質量來講價值多少?
by 匿名
答:
我國目前共發行了五套流通人民幣,從第二套流通人民幣開始有一元硬幣,除了第二套流通硬幣的一元硬幣的材質是銅鎳合金,其他套一元硬幣的材質均為鋼芯鍍鎳。
簡單來說,可以從三種角度評價一枚硬幣的價值:
原值(Infrinsic Value),即硬幣所含金屬(特別是貴金屬)本身的價值;
面值(Face Value),即硬幣幣面上所標明的價值;
現值(Market Value),指的是硬幣在市場交易的價值。
國家在發行貨幣的時候,會事先規定好貨幣的面值。由于貨幣的面值往往遠高于原值,所以在市場上能否以面值流通,需要國家以國家信用為擔保。貨幣面值與原值的差即鑄幣稅,鑄幣稅是政府財政的重要來源。
一元硬幣實際的制作成本國家是保密的,我們并不知情。但是如果硬幣的實際成本超過面值的話,那么把硬幣花掉,明顯不如積攢下來更加有利。此時該硬幣會很快退出流通,而變成收藏品。所以,多數硬幣都不可能擁有超過面值的成本或者價值。當然,有時也有流通中的硬幣原值超過面值的情況。這時,大家就會把高價值的硬幣儲存起來,在市場上使用等面值的低價值產品來進行交換,這與經濟學中“劣幣驅逐良幣”的理論相一致。這樣一來,該硬幣本質上變為了收藏品。
by 懶懶的下午三點半
Q.E.R.
Q5
氣凝膠密度比氦氣還小,為什么不浮在空中?
by 西瓜熊
答:
因為你看到的氣凝膠的密度不是它們的真密度,而是表觀密度。比如某種叫做“碳海綿”的氣溶膠的密度是 0.16 mg/cm3,空氣密度大約是它的7倍,看起來它應該漂浮在空中的呀。我們先看看碳海綿的這個密度是怎么來的:將碳海綿放在真空中稱重,然后除以表觀體積。問題就出在這個表觀體積上,氣溶膠內部是有很多孔隙的,表觀體積反映的不是氣溶膠的真實體積,因此才會出現密度比空氣小的情況。如果知道氣溶膠的真實體積,進而算出真密度,那么就會發現,它還是比空氣的密度大。氣溶膠放置在空氣中時,空氣會填充里面的孔隙,所以想讓氣溶膠漂浮在空中,得真密度小于空氣才行。
by 重光
Q.E.R.
Q6
打氣筒是怎么打氣的,一推一拉不是把打進去的氣又吸出來了嗎(? ˙o˙)??by 王也的丸子頭
答:
打氣筒的原理其實非常簡單,其最基本的結構是一個受氣流方向控制的單向閥門,實現氣體的單向流通,持續不斷地將氣體輸運到輪胎或者氣球中,防止了將打進去的氣又再一次吸出。
如圖所示,利用打氣筒A將空氣源源不斷地打入容器B中,初始狀態下,當向上拉動活塞的時候,打氣筒內部的氣壓降低,氣體有流入打氣筒的趨勢,右邊閥門在B容器中氣體的壓力下關閉,左邊閥門在外界氣體壓力作用下打開,氣體進入打氣筒內部;隨后向下推動活塞,打氣筒內部壓力增大,氣體有流出趨勢,左邊閥門在內部壓力作用下關閉,右邊閥門打開,氣體進入B容器;隨后繼續拉動和推動活塞,循環往復,使氣體源源不斷地進入容器B中。
by 勿用
Q.E.R.
Q7
請問在赫謝耳發現紅外光的實驗中,發現在紅外光線的區域內溫度計的升高很多,而在紫外光線區域內溫度計溫度不升高?光的波長越長能量越低,那為什么紅外光的溫度比紫外光的高呢?by 小六六
答:
在赫謝耳發現紅外光的實驗中,紅外線的熱效應使得紅外區域對應的空氣分子振動加劇而升溫;紫外線則是由德國物理學家里特通過含有溴化銀的照相底片的感光實驗發現。
by 勿用
Q.E.R.
Q8
金剛石是碳在高壓高溫的情況下形成的,那能否在一個地方堆放幾十萬噸的碳,然后引爆一顆氫彈,造出許多金剛石?by 匿名
答:
恭喜你找到了新的合成金剛石的辦法!其實金剛石的爆炸合成技術思想早已被提出并在生產中得到了應用。與靜壓法在相平衡線附近的緩慢生長不同,爆炸法由于反應時間太快,體系主要處于成核過程,生長晶體的時間太短,因此形成的大多是小顆粒的微晶或聚集形成的聚晶體。與納米金剛石其他合成方法比如水熱合成、離子轟擊、微波等離子體化學氣相沉積相比,爆炸合成技術的反應速度更快、效率更高、能節省能源,目前已成為納米金剛石的主要工業生產方式之一。
早期采用的爆炸合成技術是爆炸沖擊法,以石墨為前軀體,通過炸藥爆炸產生的沖擊波壓力及在其壓力下產生的高溫,使石墨發生相變,轉變為金剛石。由于爆炸沖擊法得率低、回收率低、不穩定的缺點,后續發展了爆轟合成法。爆轟合成法是以炸藥為前軀體(通常采用TNT和RDX炸藥為原料),在爆轟瞬間的高溫高壓條件下,利用負氧平衡炸藥中在爆轟時沒有被氧化的碳原子,經過聚集、晶化等一系列物理化學過程,形成含有金剛石相的納米尺度碳顆粒集團。用氧化劑除去非金剛石的碳相,就得到納米金剛石。這種技術被推廣到多種納米材料的研究中,如納米石墨、納米氧化鋁、納米氧化鈦、納米氧化鐵、碳包納米金屬、納米氧化鈰、納米錳酸鋰以及錳鐵氧體等。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