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有幾個區(上海市十六個區名稱的由來)
1964年5月~1980年10月期間,上海市轄有10個市區: 黃浦、南市、盧灣、徐匯、長寧、靜安、普陀、閘北、虹口、楊浦。10個郊縣:上海、嘉定、寶山、川沙、奉賢、南匯、松江、金山、青浦、崇明。
之后經過幾次設立和合并,撤縣設區。(1992年10月,川沙全境、原上海縣三林鄉和黃浦、南市、楊浦三個區的浦東部分,建立浦東新區。同時對嘉定撤縣設區。隨后又對金山、松江、青浦撤縣設區;2000年6月,撤消南市區,并入黃浦區;之后南匯、奉賢撤縣設區,寶山的橫沙鄉、長興鄉劃歸崇明縣。2009年4月,南匯區劃入浦東新區;2011年6月,撤消盧灣區,并入黃浦區。)
2016年7月22日,上海市委、市政府在崇明召開“崇明撤縣設區”工作大會,會上宣布目前上海唯一一個縣——崇明縣撤縣設區。上海最后一個縣級行政建制——崇明縣”撤縣設區“之后,從明洪武年間開始叫了640多年的“崇明縣”成為歷史。
至今上海市轄有16個區:黃浦、徐匯、長寧、靜安、普陀、虹口、楊浦、閔行、寶山、嘉定、浦東、金山、松江、青浦、奉賢、崇明。
下面就現在的16個區名的由來整理出來,以饗同好。
黃浦:“黃浦”的地名得名于清代始稱的“黃浦江”,本區位于黃浦江最具特點的中段。黃浦江是上海境內最大的河流,被譽為上海的“母親河”,源自西部的淀山湖,在北部吳淞口注入長江。戰國時,早年的黃浦江體量和規模并不大,經常泛濫或缺水,當時的楚令尹黃歇(后被封為春申君)進行調研,指揮和帶領百姓疏浚和開鑿治理,從此變水患為水利,百姓感激黃歇,把此江叫做“黃歇浦”,“黃浦”是“黃歇浦”的簡稱。
靜安:得名于區內的“靜安寺”。相傳,靜安寺建于三國吳赤烏年間,為江南名剎。境內歷來有“靜安八景”,即赤烏碑、陳朝檜、講經臺、蝦子潭、涌泉、綠云洞、滬讀壘及蘆子渡,歷代題詠甚名,今均湮沒。
長寧:得名于區內的主干道“長寧路”。 長寧路原名浦內路,為泥土路,1989年,鋪設成水泥路面百思特網,改名以四川省南部的長寧縣名稱為路名,并有其永久安寧之意。
徐匯:得名于區內的商業文化中心“徐家匯”。明末著名科學家徐光啟曾于此建立農莊別業,從事農業實驗和著書立說,他逝世后歸葬于此。其部分后裔在此繁衍生息,初名“徐家厙”,后漸成集鎮。又因當地為肇嘉浜和李樅涇兩路水系的會合之處,故稱“徐家匯”。
普陀:得名于“普陀路”。 據傳說,清朝光緒初年,普陀山上有一位名叫慧根的僧人,先后涉歷多座佛教名山,后又經西藏、至緬甸,得到當地華僑和信徒捐贈的五尊釋迦牟尼玉佛寶像。慧根回國路經上海時留下坐佛和臥佛各一尊供信徒瞻仰。1928年信徒們集資建成新的玉佛寺,供奉慧根留下的兩尊玉佛,該寺成為上海著名的禮佛場所和旅游勝地。為了紀念慧根,20世紀初,公共租界在今昌化路至陜西北路間筑路時,把玉佛寺附近的一條馬路取名為普陀路。
虹口:得名于“虹口港”。虹口港位于本區南部,原名“洪口港”, 北起四平路頭道橋,和橫浜相接,南至黃浦江,全長1.5公里。解放前美租界相繼在虹口港上筑橋后,大名路橋俗名“外虹橋”,此橋的南面叫 “外虹口”,長治路橋俗名“中虹橋”,中虹橋與外虹橋之間的地方叫“中虹口”,漢陽路橋俗名“里虹橋”,里虹橋與中虹橋之間的地方叫“里虹口”。
楊浦:得名于區內的一條河,名叫“楊樹浦港”,原名“楊樹浦”,是黃浦江的一條支流。這條河北接走馬塘,南入黃浦江,其中有一段跟蘭州路平行,所以又叫蘭州河。
浦東:得名于地理位置在黃浦江以東。廣義上指今浦東新區、南匯區全部和閔行區黃浦江以東部分;狹義上指浦東新區黃浦江以東沿江百思特網及毗鄰地區。1990年4月18日,黨中央、國務院宣布開發開放上海浦東,成立浦東新區。
寶山:得名于曾經的土堆山,因而得名。唐朝時,在這里堆土筑成山,人們認為這是得神靈相助而起的山,對其十分崇敬,稱其為“寶山”。到了明永樂年間,在境內海濱曾用人工堆筑成一座土山,用作航海標志,為出入長江口的船只導航,永樂皇帝朱棣賜山名“寶山”。
閔行:得名于“閔行鎮”。閔行鎮原名敏行市,在今閔行區南部,明朝弘治年間時形成集市。一說嘉靖時有山東人閔其來滬游學,卒后葬此,故名。
嘉定:位于上海市西北部。原名嘉定縣,南宋嘉定十年十二月(1218年)置,以年號得名,1992年撤縣設區。境域東鄰寶山區,東南接普陀區,南濱吳淞江與閔行區、青浦縣相望,西、北兩面與江蘇省接壤。
奉賢:得名于境內河流奉賢涇,位于上海市南部,百思特網南瀕杭州灣。一說孔子的弟子言偃(字子游,常熟人),是唯一的南方人,學界稱其為言子,所以也被稱為“南方夫子”。相傳他曾來古奉賢講學,后人為紀念這位賢人,曾在城中城隍廟旁為他建了言子祠,后來建縣時,便用了“奉賢”之名,通過這種方式,既表達一種歷史的追念和傳統,也體現了此地的人文追求和情懷。
松江:得名于吳淞江的古稱 “松江”(清末俗稱“蘇州河”,源自太湖,流經上海九區,匯入黃浦江,為黃浦江最大支流,被譽為上海的“外婆河”),位于上海市西南部。
金山:得名于境臨杭州灣中的大、小金山島,位于上海市西南部,杭州灣北岸,西鄰浙江省。明朝以前,這里叫小官鎮,為了抵御倭寇騷擾,朝廷開始在這里筑建衛城,與衛城隔海相望的杭州灣里有大、小金山島,故取名“金山衛”。到了清朝雍正年間在這里設縣時,便取用了“金山”之名。金山之名一直沿用至今。
青浦:得名于古時候名稱青龍鎮,位于上海市西部。當年境內一條河,三國時代孫權曾在這里的河流上大建青龍戰艦,建立軍事要塞,這條大河被命名為青龍江。后來在此地建鎮,取名為“青龍鎮”,唐朝時已經是江南地區重要的貿易港口。明朝設縣的時候,定名為:“青浦”。
崇明:得名于崇明島,是上海市北部長江口的大島。相傳,東晉末年孫恩農民起義失敗以后,起義軍的幾排竹筏飄浮到了靠近東海的長江口,在江邊的泥沙中擱淺。但這些龐大的竹筏攔住了滾滾長江帶來的泥沙,日久年深泥沙俱下,逐漸形成了一個沙嘴。剛開始的時候,這片沙嘴還沒有完全露出江面,隨著江水海潮的漲落,時隱時現,尤其是夜晚的時候給人一種神秘飄忽的感覺。不明真相的人們就說它既像怪物、又似神仙,既“鬼鬼祟祟”、又“明明顯顯”,于是便給它起了名字叫“祟明”。時過境遷,后來,這片沙嘴泥沙越積越多,變得又高又大,完全露出了水面,成了一個小島,再也不受潮漲潮落的影響了。此時,當地的人們見到島嶼屹立在洶涌澎湃的江水海潮中,氣勢壯觀,天水相際,已不再將其視為怪異,并產生了一種崇敬之情。于是人們便把“祟明”改稱為“崇明”。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