秉公執法形容哪些人(秉公執法不徇私情的包拯)
秉公執法不徇私情
包拯(999—1062年),字希仁,是廬州合肥縣(今安徽省合肥市)人,28歲考中了進士,從此踏上仕途。包拯做官期間,每到一個地方都為當地人民做了不少好事。由于他認真處理政事,執法如山,鐵面無私,所以很受人民愛戴。
當初考取進百思特網士后,擔任大理評事,實職為建昌知縣。但包拯考慮到父母年紀大了,不忍心離開,就推辭沒有去就職,后來調任和州管收稅的官,父母不愿離開家鄉,包拯就辭掉官職,日夜侍奉雙親,這樣過了十年,父母相繼去世后,包拯還在父母的墳旁建造了一個茅屋守孝。守孝期滿后,還在父母墳前徘徊,久久不愿離去,最后經別人勸說,才到吏部報到,出任揚州天長知縣。
包拯當了二十幾年官,歷任知縣、知州、監察御史、戶部副史和地方三路轉運使、御史中丞、三司使和樞密副使,不管在何處當官,他都是克己奉公。
在天長縣當知縣時,一天有個農民來告狀,說他家的牛昨晚被人割了舌頭,請求查清此案為民伸張正義。包拯詢問了一些問題,估計是冤案,但沒有證據,就對農民說:“你先回去吧。”那農民不走,說:“我的牛流血不止,不能吃東西,怕是活不長了,那該怎么辦?”包拯說:“你回家把牛宰了,但不要聲張。”按照當時的法律是不能私自宰殺耕牛的。農民回家后,真的把牛給殺了。幾天后,有人舉報說:“有人違反官府命令私自宰耕牛。”包拯盤問:“你知道他為什么宰殺耕牛嗎?”那人回答:“不清楚,聽人說好像是舌頭割掉了。”包拯臉一沉,說:“給我拿下!”那人大吃一驚,“撲通”一聲跪倒在地,連忙認罪求饒,一樁奇案立刻真相大白。從此民間流傳有個審判牛舌案的包公。
包拯一到廬州,合肥縣衙門告狀的人忽然多了起來。包拯感到奇怪,于是親自到縣衙了解實情。原來好多人是告包拯的舅舅搶占民田,欺壓百姓。包拯很生氣責問縣令:“這些案件為何不審理?”
縣令說:“那些人是誣告,我已命人把他們趕跑了。”
包拯聽了更生氣,厲聲問道:“你怎知是誣告?身為縣令,你本應為民做主,卻不體恤民情,反把告狀的人趕跑,理應將你查辦。姑念你是初犯,暫且放過。你現在要加緊審理!”
縣令并不知道包公是什么意思,還以為他與其他的上司一樣貪污包庇,所以不知如何是好。按法律應該逮捕包拯的舅舅,但他不敢這樣做。因此,他吞吞吐吐地說:“包大人,現在公務繁忙,這個案子就先壓一下。”
“你無法審理,可將此案上報。”說完,包拯派人將舅舅緝拿歸案。包拯夫人董氏勸他手下留情,包拯說:“不是我包拯無情無義,是舅舅胡作非為,天怒人怨,我是這里的父母官,理應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大公無私。舅舅橫行鄉里,魚肉百姓,我如果寬恕了他,不依法懲治,我就無法再管理這廬州了。”第二天,包拯要去審案時,兒媳崔氏又來求情。包拯對兒媳說:“舅爺照顧你,我很感激,可這和案子是兩回事,他犯了法,我如不執法,告狀的百姓會怎么看我,他們還會相信官府嗎?”包拯把平民百姓送來的一份份狀子擺在面前,又令衙役找來原告,然后讓衙役將舅舅帶上大堂。舅舅發現坐在堂上審他的是自己的外甥,氣得渾身發抖。包拯怒喝道:“大膽罪犯,你擾亂鄉里,不但不老實認罪,反辱罵本官,有失體統!拉下去,打!”
衙役立刻將舅舅拉下,重打四十大板。那些同舅舅一起橫行霸道的鄉紳都在府衙門外等候,當他們聽到啪啪的板子聲,都大驚失色,嚇得屁滾尿流。從此,這些人再也不敢肆意妄為了。人們都贊揚包拯為民除害。包拯執法嚴明,不徇私情,得到了民眾的愛戴,同時也震懾住了一批橫行不法的鄉紳。
有一年發大水,河道阻滯,積水不通,經過調查,是一些地主侵占河道用來修筑花園,包拯下令,清除全部河道上的建筑。地主們不肯拆除,拿出一張地契(q)狡辯說那是他家的產業。包拯經過仔細調查發現地契是地主自己偽造的,十分惱火,立即下令地主拆掉花園,并向宋仁宗揭發那些地主的惡行。地主見包拯執法如山,公正廉明,怕事情鬧大了對自己不利,便乖乖地拆了花園。
在開封府當府尹時,包拯改變陳規,采取有利于百姓申冤的措施。開封府原來規定百姓到府衙告狀,不能直接到公堂向知府遞交訴狀。訴狀由“牌司”傳遞,老百姓為了自己的訴狀能夠遞上去,只有花錢賄賂他們,否則訴狀就遞不上去。包拯于是讓老百姓直接到大堂陳述案情,為了方便,甚至連通往大堂的小門都拆了。
早在南宋時期,包拯斷案的故事就在民間藝人的演唱里流傳。到了元朝,包拯的形象被搬上了舞臺。元代戲曲文字里,包公雜劇數量很多,關漢卿的名作《包待制三勘蝴蝶夢》就是其中的代表。劇中的皇親葛彪打死百姓老王,按照封建王法,葛彪必須抵命,但當老王的三個兒子為父報仇,打死葛彪之后,包拯同情人民的不幸遭遇,他把一個犯了死罪的強盜頂替了老王兒子的命。元雜劇《包待制陳州糶(tio)米》里的張別古,耿介耿介:正直,不同于流俗。剛直,意志堅強。他敢于斥責倉官是強盜。他臨死前還叮囑小別古斗爭到底,包拯為了替張別古父子伸冤報仇,搶在皇帝的赦書來到之前,讓小別古用欽賜的紫金錘打死贓官。仗著紫金錘把他打死,這是對封建專制主義的嘲笑。這是包公戲的代表作,表明清官包拯清正愛民,能為民請命為民請命:替老百姓向上申訴,請求保全性命或解除痛苦。
的性格特征。另一劇中寫他在去陳州的路上,不帶跟隨,扮成一個莊稼老漢的身份,談起天來,終于從王粉蓮口中了解到兩個贓官的惡行。為了證實道聽途說是否屬實,又故意當面激怒了贓官,遭到了吊打。這兩個贓官本來是迎接欽差大臣包待制的,結果卻把包拯高吊在槐樹上,還鞭打了一頓。這些包公戲中包拯的形象,雖然取自歷史,但其故事情節,卻大都是作者的虛構。其中既有精華,也有封建性的糟粕。但包拯的形象卻永遠刻在了人民心里。仗義直言不畏權貴
包拯在做京官、任天章閣待制、知諫院事期間,以唐代的魏征為榜樣,敢于直諫。他多次當面批評皇上朝令夕改,失信于民的行為,并積極向皇上進言要聽取和接受合理的意見,明辨是非,愛惜人才,端正刑法。
包公當監察御史時,有一個叫張堯佐的人,因為他的侄女得到仁宗的寵愛而得到三司使的高位,包攬了全國的貢賦和財政事務。他貪婪成性,對老百姓大加搜刮,引起人們的強烈不滿。有許多官員向仁宗告張堯佐的狀,都被扣住了。包公知道后,親自去拜見仁宗,勸說仁宗“不要愛烏及烏,使沒有才德的人身居高位,使天下人失望”。宋仁宗雖不愿意撤張堯佐的官,但還是照辦了。改任為地方節度使,包拯認為不妥,又上疏苦諫。仁宗因怕寵妃生氣,不忍革去張堯佐之職,包拯以辭官歸隱威脅仁宗,仁宗只好相讓,永遠不提升張堯佐的職。
王逵(ku)曾任湖南、江西、湖北等路轉運使,每到一地,隨意加派苛捐雜稅,侵吞公款。在他任湖南路轉運使時,百姓被盤剝得家無粒米,導致流離失所,所以百姓對他恨之入骨。當王逵調往池州時,湖南百姓數千人聚會慶賀,城中居民接連三天張燈結彩,放鞭炮舞獅子通宵達旦。王逵的官卻越做越大。有人告發王逵,王逵便進行誣陷、打擊。洪州知州卞(bin)咸告發王逵,王逵立即編造罪名逮捕卞咸,株連五、六百人。包拯屢次上書彈劾。仁宗把王逵貶為徐州知州。由于王逵關系網十分嚴密,上下打點些銀子,不久又恢復原職。包拯得知,第七次上書,直言王逵之惡.指責其“不管到哪里任職,都不講法理。殘酷地對待百姓,民怨極大,懇請罷免其職務,以免天下百姓受累”。由于包拯的據理抗爭,仁宗罷免了王逵,為民除了一大害。此事在民間廣為流傳。
包拯彈劾官吏不避權貴。郭承佑是宋太宗的孫女婿,并且是仁宗皇后郭氏的族人,所以職務升遷很快。在應天府時,包拯因彈劾他貪污受百思特網賄、結黨營私,而遭到貶黜。不久,仁宗又派郭承佑負責代州邊防。代州是防御遼朝的前線,戰略地位極為重要,而郭承佑卻不懂軍事。包拯從國家利益出發,上疏請求罷免郭承佑,另選軍事能人。這次,仁宗聽取了包拯的意見。包拯彈劾官吏完全是根據他本人的實際情況執公進言,絕無個人恩怨,因此,連被彈劾的官員也無話可說。
包拯不謀私利、一心為公,屢屢直言上疏,在當時是十分難能可貴的。
廉潔奉公體恤百姓
公元1041年,包公調到端州(今廣東省高要縣)作知州。端州是當時每年進獻給皇帝的精貢品——端硯的產地。因為有利可圖,在包公來之前的知州,都趁機向老百姓征收大量的端硯,送給朝里的大官們,換取升官發財的機會。
包公到端州以后,不但沒有貪污一塊端硯,而且派人查清以前官吏貪污端硯的情況,然后嚴格規定按每年20塊的數量制造端硯,官員貪污的端硯一律交公,百姓制硯的工錢由官府付給,給當地百姓減輕了負擔,同時也得罪了其他的有權有勢的貪官污吏。但他一點兒也不害怕。包公主持三司期間改變了過去的一些做法,以前,凡是各種封藏于倉庫供皇帝用的物品,都從各地攤派,造成百姓困難。包拯特此設立市場,實行公平買賣,此后百姓不再受到侵擾。
泰州、陜州、斜谷一帶官府衙門的造船材木,大都是向百姓征來。契丹在關塞附近聚集軍隊,邊境的州郡經常發來警報,朝廷命令包拯到河北征調軍用糧草。包拯上書說:“漳河一帶是一片肥沃的土地,然而人們不能開墾、耕種,邢州、邠州、趙州有民田15000頃,大多被用來牧馬,請把這些土地全部交還百姓,讓他們耕作種植。”解州池鹽的專賣法令,加重了百姓負擔,包拯到那里籌劃,請準一律聽憑自由買賣。這些建議都被朝廷采納。
包拯性格嚴峻正直,他厭惡官吏盤剝百姓,他不輕易與人相交,不會用偽裝的笑臉來討別人喜歡,當時曾流傳著包拯的笑臉和黃河的水變清一樣難以看到。平時沒有私人請托的書信,舊友、親戚同鄉都百思特網斷絕往來。雖然當官了,可是衣服、飲食同當平民時一樣。這在宋代官場上絕無僅有,他還經常囑咐說:“我的后代子孫做了官,若有犯貪污罪的,就不得回老家,死了不許葬在祖墳中。不順從我的心意,就不是我的子孫。”
在一次處理政務時,包拯感到身體不舒服旋即病逝,終年66歲,由于包拯正直無私,贏得了歷代人民的衷心敬仰,他的事跡婦孺皆知,形象被神化,他的英名千古流傳。
參考文獻:于泓著《中國歷史名人之六》。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