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塞拜疆是哪個國家(阿塞拜疆簡介)
第一次接觸這個國家,源于很多年前看的一個電視采訪。是中央電視臺采訪阿塞拜疆的副總統。看了那個節目后給我留下最深的印象是阿塞拜疆的石油資源豐富。最近在說這幾個國家,總離不開石油。事實上也是這樣的,阿塞拜疆靠近里海,石油、天然氣資源豐富。石油工業是國民經濟的支柱產業。油氣資源主要分布于里海和阿普歇倫半島。工業中石油開采,石油化工,石化機械等重工業發達。這是這個國家給我留下的第一個印象。
這個國家給我百思特網留下深刻印象的第二件事是納卡沖突。說的直白一點就是阿塞拜疆人和亞美尼亞人之間的沖突。上世紀70年代蘇聯國內民族問題突出的年代,納卡州的民族爭端成為蘇聯民族問題一個代表,但當時這一地區并未發生沖突事件,當時的蘇共中央有人建議把納卡州升格為納卡共和國,脫離阿塞拜疆,也不歸屬亞美尼亞而歸屬蘇聯中央直接領導,以解決納卡問題,百思特網但是以勃列日涅夫為首的蘇聯領導層認為民族問題較為復雜,不要輕易改變當時的現狀和法律,以免發生更大規模的問題,納卡問題就此擱置,也埋下了日后沖突的種子。
1988年2月,納卡當局在亞美尼亞支持下宣布脫阿入亞。1989年6月宣傳獨立,亞阿兩族爆發沖突。蘇聯解體后沖突演變為阿亞戰爭,亞占領納卡及其附近地區。在俄羅斯等國調停下,阿亞雙方于1994年5月實現停火。兩國接受歐安組織明斯克小組(三主席為俄、美、法)的調解。1997年9月,三主席提出分階段解決納卡問題方案,即亞先撤出納卡以外的阿被占領土,然后就納卡地位進行談判。亞予以拒絕,堅持納卡作為一方參加談判,并提出撤軍與最終確定納卡地位一攬子解決。1998年11月,明斯克小組提出阿同納卡組成"共同國家"的方案。阿認為該建議賦予納卡同阿平等地位不能接受,主張納卡在阿主權范圍內享有高度自治。1999年至今,阿亞兩國總統進行了多次直接會晤,但尚未取得重大突破。2016年4月2日,阿塞拜疆和亞美尼亞邊境納戈爾諾-卡拉巴赫(納卡)地區1日晚至2日發生軍事沖突,兩國互指對方破壞停火協議。
這個國家第三件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事情是,阿塞拜疆分為東阿塞拜疆和西阿塞拜疆兩部分。
借此附上阿塞拜疆的地圖。順便介紹一下這個國家的基本概況。阿塞拜疆共和國,面積86600平方千米,首都巴庫,貨幣馬納特。人口948萬,全國共43個民族,其中90.6%都是阿塞拜疆人。官方語言是阿塞拜疆語,通用俄語。主要信奉伊斯蘭教。俄羅斯、亞美尼亞、格魯吉亞等少數民族信奉東正教。
從歷史角度看,阿塞拜疆的歷史最早在公元三世紀,阿塞拜疆處于波斯的統治之下,公元642年被阿拉伯人征服,9—12世紀遭 土耳其人、蒙古人和波斯人入侵。16—18世紀歸屬伊朗。18世紀中葉先后分分裂為十幾個封建制國家。19世紀北阿塞拜疆(現阿塞拜疆共和國)并入俄國。1917年建立蘇維埃政權——巴庫公社。1920年成立阿塞拜疆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1922年加入外高加索蘇維埃社會主義聯邦共和國。1936年成為蘇聯加盟共和國之一。1991年2月6日改名為阿塞拜疆共和國,正式獨立。
阿塞拜疆共和國位于歐亞大陸交界處的南高加索地區東部,地處東經44至52,北緯38至42,面積8.66萬平方公里。東瀕里海,南接伊朗和土耳其,北與俄羅斯相鄰,西傍格魯吉亞和亞美尼亞,大、小高加索山自西向東穿越全境,余脈最終沒入里海。其飛地—納西切萬自治共和國被亞美尼亞、伊朗和土耳其三國所環繞。阿陸地邊境線總長2657公里,海岸線長456公里。
阿塞拜疆氣候呈多樣化特征,中部和東部為干燥型氣候,東南部降雨較為充沛。首都巴庫緊鄰里海,冬季溫暖,1月平均氣溫為4℃,7月為27.3℃。北部與西部山區氣溫較低,夏季平均氣百思特網溫為12℃,冬季為-9℃。境內大部分地區全年降水量500毫米左右,但少數地區,如高加索山脈的高海拔區,以及東南部的連科蘭平原全年降雨量可達1000毫米左右。大部分地區夏天為旱季,干燥少雨;秋末至次年春季為雨季,部分地區有降雪。阿普歇倫半島全年多風,傳說首都的名稱—巴庫意為“風城”。
阿塞拜疆人稱其為里海明珠,東歐語西亞的“十字路口”,首都巴庫有“小迪拜”。
本文地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