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重陽節放假(為什么建議重陽節放假)

                    重陽節放假(為什么建議重陽節放假)重陽節菊花盛開 王紫祺攝/光明圖片

                    【守望家園】

                    農歷九月九日是我國傳統節日重陽節。在陰陽五行系統中,世間萬物被分成陰陽兩類,數目也不例外,具體來說就是單數為陽,偶數為陰。九月九日是兩個陽數相重,故稱重陽,也叫“重九”“九月九”“九日”等。

                    中國人何時開始過重陽節?

                    重陽節是什么時候興起的?自古以來有戰國、西漢、東漢三種說法。

                    “戰國說”的依據主要有兩條。一是明代羅頎《物原·事原》中說:“齊景公始為登高及競渡。”齊景公是春秋時期的人,登高是重陽節最重要的民俗事象。二是《楚辭·遠游》中有兩句詩:“集重陽入帝宮兮,造旬始而觀清都。”其中提到“重陽”。然而,這兩條依據都是不可靠的。《物原》是一部記載耳食游談之事的書,正如清代紀昀(字曉嵐)主編的《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中所評價的,“溷眾說而一之,疏舛彌甚”。西漢劉向《說苑·尊賢》中記載說:“齊景公伐宋,至于岐堤之上,登高以望。”“齊景公始為登高”的說法或許是這一記載的附會。這里的“登高”是某次戰役中的登高眺望,與節日習俗的“登高”毫不相干。《遠游》詩中的“重陽”只是個空間概念,指天空。宋代的洪興祖解釋說:“積陽為天,天有九重,故曰重陽。”此“重陽”非彼“重陽”,二者風馬牛不相及。

                    “西漢說”的依據是舊題西漢劉歆撰寫的《西京雜記》,其卷三中有這樣的記載:“戚夫人侍兒賈佩蘭后出為扶風人段儒妻,說在宮內時……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花酒,令人長壽。”戚夫人是漢高祖劉邦的妃子,照此說來,重陽節漢初就已在流行了。事實上《西京雜記》并不是劉歆所作,而是晉代葛洪假托劉歆之名寫的,這在學術界已有定論。晉代人講述西漢時期的事,不過是個民間傳說而已,我們在西漢時期的文獻中見不到重陽節的蛛絲馬跡,所以這樣的記述不足憑信。

                    日本學者中村喬在《中國的年中行事》一書中認為最早提到重陽節的是三國曹丕的《與鐘繇書》。其實東漢崔寔(?—170年)的《四民月令》中已有記載。《藝文類聚》卷八十一引《四民月令》曰:“九月九日可采菊花。”雖然只是簡單的一句話,卻明確無疑地告訴我們,東漢時期九月九日有采菊的習俗,那時的“采菊”可不是指采摘自家園圃里種的菊花,而是到山中采摘野菊,這就意味著采菊自然伴隨著登高。這說明當時重陽節已流行于世。所以,“東漢說”是可以成立的。

                    重陽節的核心內涵是什么?

                    東漢迄今,重陽節世代承傳,繁衍不絕,綿歷近兩千年的歲月。重陽節最初是一個旨在辟邪的節日,但在兩千年間,隨著社會生活的變化,節日的旨趣內涵及民俗事象也在不斷發生演變。如今我們已進入了現代化社會,依存于農耕社會的重陽節對我們的現實生活還有價值和意義嗎?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重陽節的內在精神具有永恒的價值。

                    重陽節的核心宗旨是祈求健康長壽,即《西京雜記》中所說的“令人長壽”。誰不希望健康長壽?所以重陽節與每個人都密切相關。當然,對健康長壽最為關切的是老人,因此現代重陽節基本上成了圍繞老人而過的節日。自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來,很多地方政府把重陽節定為當地的老人節,舉行多種形式的敬老助老的活動。2012年12月28日,第十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三十次會議修訂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其中第一章第十二條規定:“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該法律自2013年7月1日起施行,從這一天起中國有了一個國家層面的老人節。家家都有老人,人人都會變老,重陽老年節的設立無疑是重陽節文化價值的現代體現。

                    為什么建議重陽節放假?

                    但我們認為僅僅將重陽節規定為老年節仍然是不夠的,還應大力弘揚,將重陽節增列為法定放假節日,這有多方面的緣由。

                    其一,眾所周知,中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而且早在2000年就已進入了老齡化社會。今后一個時期,我國老年人口還將快速增長,預計到2026年將達到3億,2037年將超過4億,2051年可能達到最大值,之后長期維持在3~4億的規模。到2100年,老年人口總量仍然會高達3.18億,占總人口的31.09%。解決老齡化所帶來的一系列問題是迫在眉睫、關乎國計民生的大事,也是一項長期持久的艱巨任務。學界一致認為中國屬于“未富先老”的國家,面臨的老齡化問題比20世紀的歐洲嚴峻得多,因為中國的老年人口占全球老年人口總量的五分之一,中國在經濟尚不十分發達的情況下,要對付與發達國家類似的問題。發達國家進入老齡社會時人均GDP一般都在6000美元以上,而中國2000年的人均GDP只有945美元。時至今日,中國經濟雖然有了迅速發展,但形勢仍不樂觀。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2018年4月17日發布的2017年世界人均GDP排名數據,排名前30位的發達國家2017人均GDP年都在27000美元以上,全球平均也有10728美元,而中國2017年人均GDP只有8600美元,排名第71位,低于全球平均數,仍屬于中等偏低收入國家,應對人口老齡化的經濟實力仍很薄弱。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上上下下必須拿出切實可行的措施積極應對。既要有物質方面的籌措安排,也要有精神方面的建設營造,雙管齊下,缺一不可。把重陽節定為全民放假的敬老節,對促進各級政府、各機關單位的老年人工作,提高全社會的敬老意識,營造安定和諧的社會局面,都會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它所產生的社會效益絕不亞于已列入放假節日的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

                    其二,《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中規定“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家庭成員,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國家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無論是子女看望老年父母還是政府組織敬老活動,都需要閑暇時間。如果上上下下都忙于工作,沒有專門的時間去為老人做些實事,難以形成節日的氣氛,不利于敬老風尚的培植。如果把重陽節列入法定假日,可以營造出一個全國上下一致、全民普遍重視的熱烈氣氛,有利于培養和提高全社會尊老敬老的道德風尚。事實上,我國的香港和澳門地區重陽節都放假,港澳同胞紛紛來內地探親;如果大陸也放假,便于節日期間三地的交流,這對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積極意義。

                    其三,一個國家的放假水平要與經濟發展水平相適應。經濟發展水平高,社會財富豐富,百姓就應該享有更多的休閑時間。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之初,政務院于1949年12月23日發布《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全體公民放假的節日為:新年(1月1日)放假一天,春節放假三天,五一勞動節放假一天,國慶節放假兩天,共計7天。那時經濟基礎薄弱,百廢待興,難以給百姓提供更多的休閑假日,一年放假7天也算難能可貴。改革開放以來,隨著國民經濟的高速發展,百姓收入有了較大提高,休閑娛樂的需求空前高漲,于是國務院順應民意,于1999年9月18日發布新的《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勞動節和國慶節各放假三天,放假水平達到10天。2007年12月14日,國務院又將《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做了修訂,將勞動節放假調整為一天,新增清明節、端午節、中秋節為全民放假節日,各放假一天,放假水平達到11天。十多年來,全民放假一直執行的就是這一規定。

                    就法定節日放假而言,目前世界平均為11.7天,我國尚未達到世界平均水平,與我國的經濟水平和國際地位很不相稱。將重陽節列為放假節日我們就可以摘掉假日福利“未達到平均水平”的帽子,而且完全有條件摘掉。

                    其四,以往我們對放假的意義理解片面,以為放假就是員工不上班,不上班就會影響生產,制約經濟發展。殊不知消費是經濟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甚至是決定性的環節。節日是消費旺盛的日子,節日放假必然促進消費,從而也就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人們沒有時間消費,消費就會被限制在一個較低的水平,這反過來必然制約生產的發展。所以增加重陽節放假對經濟發展是有積極作用的。

                    其五,重陽節放假是眾望所歸。在近些年的人大、政協兩會上,不斷有代表委員建議增加傳統節日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傳統節日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民族特征、民族精神最為集中的展現。環視世界上那些有自信心的國家和民族,無不重視自己的傳統節日,申遺的申遺,造勢的造勢。把重陽節定為全民放假的節日,上應治國安邦的需要,下順孝敬老人的民情,同時也體現了國家對傳統文化應有的尊重,無疑是一件利國利民的好事。

                    本文地址:

                  (0)
                  上一篇 2021年3月30日 11:18
                  下一篇 2021年3月30日 11:19

                  相關推薦

                  返回頂部

                  1. <div id="ekwzd"></div>
                    <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div id="ekwzd"><ol id="ekwzd"></ol></div>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em id="ekwzd"><ol id="ekwzd"></ol></em>

                            1. <div id="ekwzd"><label id="ekwzd"></label></div>
                              <div id="ekwzd"></div>
                              1. <em id="ekwzd"></em>
                              2. <em id="ekwzd"><label id="ekwzd"><form id="ekwzd"></form></label></em>
                              3. 欧美日韩